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23年11月17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美在挑战中

——王荃荃摄影作品《挑战地铁之最》赏析

沙 帆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3年11月17日   4 版)

    □ 沙  帆

    摄影人,内心是丰富的,也是细腻的;是柔软的,也是韧劲十足的。手捧王荃荃摄影集《挑战地铁之最——粤港澳大湾区最快地铁建设掠影》,脑中不自觉冒出了这个想法。

    《挑战地铁之最——粤港澳大湾区最快地铁建设掠影》(以下简称“挑战”)是王荃荃在广州轨道交通18号线工作期间,在工地拍摄的部分作品集。广州轨道交通18号线连接广州市中心城区与南沙自贸区,是我国当时第一条时速160公里的全地下市域快线,2017年10月31日开工,2021年9月28日正式开通运营。2019年10月,王荃荃被委派到该项目。他拍照的初衷,既缘自对摄影的热爱,也源自“整个项目的低调”,“这个对粤港澳大湾区具有标志性重大意义,在全国地铁中涉及标准最高、建设周期最短、创造了全国地铁建设最快速度的重大工程,竟然鲜见宣传报道。”于是,他便开始拍照。在18号线开通运营2周年之际的2023年7月,这部“挑战”便由外文出版社出版。10月18日至22日,该书即现身第75届法兰克福书展。

    摄影是光线、色彩、构图的艺术,更是思想的艺术。作为一本摄影集,“挑战”通过“最美的建设者”“最难的盾构”“最险的暗挖”“最深的地铁站”“最大的停车场”“最快的轨道”“最智的机电”“最飒的开通”8个篇章,在精心呈现“挑战地铁之最”的同时,也把挑战之美呈现得淋漓尽致。8个篇章,始于“美”(建设者),途于“难”“险”“深”“大”“快”“智”,终于“飒”(开通),貌似顺理成章的叙事结构,实际显现出摄影师用心的构思。

    结构也是一种态度、情绪的表达,然而,事后的构思需要事前的作品作为基石。在王荃荃的作品中,镜头不仅记录了建设者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场景,而且还始终以建设者为主体来表现摄影人的意念。一幅幅照片,除第一、第八篇章人物特写、全景外,中间6个篇章的人物影像几乎都是“渺小”的,但审视整幅作品,置身黑白有序、明暗对比的背景中,建设者头戴黄色安全帽、身着红色反光背心的身影,又一瞬间成为全部的焦点,成为奋斗的希望所在。这种“大”与“小”的反差,或许意蕴着劳动的平凡,或许内涵着创造的艰辛;而第一篇章“最美劳动者”的特写告诉读者,这些平凡而伟大、艰辛而淡然的建设者是刚毅坚强、专注专业的。第八篇章鲜亮、彩色的人物全景、中景,不禁让人顿悟: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源于平凡的劳动;美就是劳动,就是挑战的力量。

    如果说远中近镜头的运用是一种意念的构思,那么光线的运用,则是王荃荃作品中的“神来之笔”。在隧道或透光的构建物中摄影,不同于也更难于自然光下的摄影。但王荃荃似乎是信手拈来,在他的镜头里,无论是隧道内还是室外停车场的建设工地,侧光、逆光携手直线或曲线的构图、黑白明暗的交错、仰拍或俯拍的视角、剪影背影或侧影的透视、长短焦距的收放自如,协同着激情四溢的焊花、纯白发散的灯光和错落有致的构件方格,让构图之美与摄影之奇、劳动之活力与创造之灵动质朴无华地绽放在读片人的面前。

    摄影,是用无声的语言讲述发现者试图表达的故事。在“挑战”中,王荃荃用他的摄影语言,讲述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者孜孜以求、以平凡的人生创造“中国速度”“中国质量”“中国价值”的故事。为“挑战”作序的人民日报广东分社副社长吴冰说,这本画册,让我看到了湾区建设的速度,看到了蛹化成蝶的不易,也看到了铁血硬汉的柔情,看到了诗和远方的坚持。同时为该画册作序的广州地铁建设管理公司党委书记邹东同样不吝赞美之词:“摄影师有着丰富的工程管理经验,这让他能够熟练地运用摄影的方法展示工程中的美以及他对工程中任何事物的情感……这本影集饱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对大国工匠的崇敬和对科技的尊重。”这一论语,或许也是“挑战”中人物之“小”、背景之大的抽象表达吧。

    王荃荃是陕西省周至县人,1975年出生,毕业后分配到中铁十一局三公司。少时受父亲影响喜爱摄影。他两进西藏,参与青藏铁路等高原铁路建设。上高原,他成长为项目指挥长;从高原走来,他接任中铁十一局广州地铁项目党工委书记。2023年10月,当鲜有联系的王荃荃突然通过微信给我发送“挑战”的书讯时,我才知道,人民网、人民资讯、新浪新闻、腾讯新闻等早就对“挑战”形成了一道道报道的风景。

    中国铁建真是藏龙卧虎!

引滦入津:
我和铁道兵的故事
绿野阡陌(图)
把散落的夕阳披在肩上
美在挑战中
同树清廉风 共筑港航梦(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