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伯悦,河北省文安县人,1930年出生,1949年8月参加革命,1950年12月参加抗美援朝,195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担任铁四师十六团一连副连长、十七团二营五连连长、十七团二营营长、十七团司令部副参谋长、十七团副团长等职务,1983年离休,1992年9月病逝。
在抗美援朝中,铁路是输送给养和武器装备的生命线,陈伯悦所在部队责任重大。敌军派飞机轰炸铁路运输线,铁道兵就要冒着生命危险不断去维护和抢修。1951年12月,在抢修朝鲜大同江第二便线桥梁时,因轨结冰,架梁吊车突然下滑滚动。危急时刻,陈伯悦不顾自身安危,冲到吊车前面,用手捧着煤渣和沙子往轨道上撒,吊车终于停了下来,车上2名战友脱离危险,避免了国家财产的损失。
陈伯悦积极钻研技术,经常提出合理化建议,改进工作,提高工效,为国家节约大量物资。1952年春,大同江桥遭敌机轰炸严重损坏。在抢修中,陈伯悦提出在桥墩上立摇头扒杆,提高了工效,提前半个月完成任务。1952年7月31日,大同江暴发洪水,严重威胁木排架桥墩安全,上级命令马上抢修。为确保安全,陈伯悦夜里冒雨到桥上侦查险情,发现江水已涨到桥顶,桥墩在洪水冲击下变得松动,随时有倒塌的危险。他立即向领导汇报,马上将人员和吊车撤离险区。在吊车刚离开大桥20米后,大桥就被洪水冲塌。为此,他被记一等功。1953年1月,陈伯悦从现场返回时,经过大同江第二便线桥,发现刚从水中捞出架好的工字梁已经弯曲,危及行车安全。他立即搜集一些木杆和枕木,搭成垛子托住弯梁上的钢轨,使当晚的列车得以安全通过。
鉴于在朝鲜战场上的突出表现,陈伯悦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授予“二级英雄”称号,并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
丰碑永驻,薪火长传。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铁道兵战士用自己的热血留下了时代的烙印,展现出奉献的光芒,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在中国版图上铺就四通八达的钢铁“经纬线”,这种精神永远被铭记。
作为铁四师的后人,在新时代,中铁十四局建设者将把铁道兵的优良传统深深融入血脉基因,服从大局听从召唤、敢于拼搏能打硬仗,在转型升级道路上开拓进取,为建设“行业一流”企业奋勇前行。(梁栋方 王潇珩 整理)
 
      
 上一版
 上一版
 
       



 语音读报
语音读报 放大
放大 缩小
缩小 全文复制
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