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与此同时,无论是“星火”青年宣讲团的“青年说”,老党员、老铁道兵、先进模范的“典型讲”,还是实地“打卡”红色资源,“云上”参观主题展览,推广“学习强国”“全时空间”等“云课堂”,中国铁建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方式持续创新,学习成果高效转化,在亲身感受、全面参与、主动思考中加油补钙、充电蓄能、荡涤心灵、砥砺精神,凝聚起中国铁建勇毅前行的最大合力。
厚植沃土 积能蓄力
欲树高千尺,需根深沃土。
中国铁建党委在“引、育、选、用”上下功夫,打出了一套制度创新、平台承载、考核激励、服务保障的组合拳,形成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广引水源,增加人才“活水”储量。在“十三五”期间,中国铁建共招聘各类应届大学毕业生7.6万余人,国际工程班毕业生764人,社会招聘企业急需的各类人才14718人,外籍员工67153人。落实“长城计划”,精准引进海外高层次技术研发专家型人才,招聘博士后27人。强大的“人才库”保证了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和生产经营的平稳运行。
打通壁垒,畅通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近年来,中国铁建党委通过“上派下挂”“挂职交流”、轮岗交流,制定《技术专家管理办法》《项目经理管理办法》《首席技师管理办法》等举措,打通了专业技术人才、项目经理人才、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成立仅15年的铁建重工,不仅成为中国铁建装备制造板块的“旗舰企业”,更被视为助力大国重器崛起和高质量发展的央企样板。人才成为其秘密武器。该集团通过构建职务制、职衔制和技能制3种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全面推行中层干部和员工动态考评、竞聘上岗,真正实现了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
重培精训,人才资源有效开发。近年来,中国铁建制定《员工教育培训管理办法》,建立分门别类的培训体系,实施工程技术人才“千百培训计划”,建立具有中国铁建特色的技能竞赛体系,以赛促训,构建“三微两贯穿”培训体系新模式,有效助力人力资源开发。仅“十三五”期间,中国铁建就培训员工282.8万人次。
选贤任能,让有“为”者有“位”。中国铁建党委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严格按照国有企业领导人员“20字”要求,制订了《领导人员管理规定》,建立了“1+8”制度体系。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突出干部政治标准、注重能力业绩、坚持正向激励,进一步规范选任程序,严把动议关、推荐考察关、讨论决定关,积极营造了风清气正用人环境。
与时俱进 行稳致远
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也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铁建党委突出顶层优化设计,在优化薪酬制度、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外部董事人才队伍建设、推行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配套制度,初步形成“管理人员职务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组织机构更趋优化”的管理机制,有效激活了人才队伍建设一池春水,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2016年以来,中铁十八局三公司累计举办8次本部科室正职和后备项目主管岗位竞聘活动,打破论资排辈,实行“能者居之”,目前该公司已有50余名优秀干部通过竞聘走上了领导岗位。
2021年11月22日,铁建重工403名在科技等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员工,分享了5393万元薪酬奖励。该集团不断完善差异化薪酬分配体系,建立健全对标市场、挂钩目标的激励机制,助力企业创新水涨船高。近年来,铁建重工自主研制的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等产品,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打破了隧道掘进机等高端地下工程装备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成为行业引领者。
有力度,更要有“温度”。青年联谊、集体婚礼、心理咨询、灵活休假、文体活动……中国铁建各级党组织把握新时代员工精神需求,坚持围绕“人才链”完善“服务链”,让更多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
面对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中国铁建《“十四五”人力资源规划》提出了“123456”的总体思路,系统谋划了实施经营管理人才、科技创新人才、项目经理人才、复合型党群人才、高技能人才“五大人才培养工程”,强调以加强高层次人才、优秀年轻人才、国际化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切实把企业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一幅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铸魂育人正当时,拔节孕穗吐芬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铁建各级党委激活人才一池春水,流水深深,承载企业之舟乘风破浪。展望未来,中国铁建将铸造更加强有力的人才“引擎”,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航船扬帆远航、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