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寿南
在闽西的崇山峻岭中,有这样一个红色山村:这里有一座红色山岭——松毛岭,88年前中央苏区的“最后一战”——松毛岭保卫战,令后人难忘;这里是红军长征第一村,1934年9月30日,红九军团6000多将士奉中央命令,在观寿公祠前誓师,成为最早参加长征的主力红军;这里矗立着纪念松毛岭战役中众多牺牲红军将士的“松毛岭战斗烈士纪念碑”,让人们祭奠英魂、缅怀先烈;这里有红军桥、红军街、松毛岭战役总指挥部旧址、红军标语等红色史迹,让后人缅怀。
它就是松毛岭脚下的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
松毛岭,位于龙岩市西北的连城与长汀两县交界处,海拔955米,地势险要,森林茂密,因山上多为松树,落叶时满地松毛,故称松毛岭。此山距长汀县城五十来公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中复村,原名钟屋村,位于长汀东南部,与连城、上杭交界,坐落于松毛岭大山下,四面环山、地势平坦,距汀州城40公里,距当时的党中央所在地——瑞金90公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中央苏区时期,此处为“红屋区”,是红军的大后方,也是松毛岭战役的指挥中心和后勤支援中心,是红军长征的“零公里”出发地。
若想了解红军长征第一村,就必须知道松毛岭保卫战的历史。
1934年9月初,国民党在松毛岭东面连城——朋口一带集结10余万兵力,向驻守松毛岭的红一军团发起进攻,妄图9月占领汀州,威胁瑞金党中央领导机关。在朱德亲自部署下,红一军团取得“温坊大捷”。9日,江西兴国告急,红一军团奉命驰援,坚守松毛岭的任务交由红九军团、独立二十四师及地方部队负责。9月23日至9月30日,红军将士为保卫松毛岭,浴血奋战7天7夜,以伤亡6000多将士的巨大代价,为党中央和红军主力长征赢得了宝贵的时间。9月30日,红九军团奉中央命令,在中复村观寿公祠前集结誓师,开始红军主力最早最远的长征。
走下松毛岭,来到中复村大街的南边路口,“红军长征第一村——中国·中复”的景区牌坊便映入眼帘,两面红九军团的红旗猎猎飘扬。门内是一幢两层白墙灰顶的“长征出发地主题邮局”以及雕像和苏区时的邮票墙饰。
景区停车场往南拾级而上,便到了“红军桥”。“红军桥”,原名“接龙桥”,始建于明代,系木梁客家廊桥。1929年红屋区(钟屋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这里便成为红军宣传革命、服务民众、动员征兵的地方,从此,当地百姓称之为“红军桥”。桥上保存着一条“救国不分男女老幼”的红军北上抗日标语,前桥四根柱上刻有一条征兵用的标线。这条线和带枪刺的步枪一样高,青年达到这个高度就可以参加红军。当年很多人年纪不够,个子不够高,就昂着头,踮起脚,争当红军。苏区时期,当地有3000多名热血青年在这里参加红军,他们大多牺牲了。
走过红军桥,便到了军旗招展的红军街。红军街始建于明代,宽5米,长500余米,是古驿道交通枢纽。苏区时期,这里是中央苏区的边贸中心。游人走在红军街凹凸不平、锃光瓦亮的鹅卵石路上,仿佛能听到岁月的回响和红军将士奔赴战场的脚步声。
穿过红军街,便来到矗立着红军浴血奋战群雕的红军文化广场,让游人又仿佛看到了红九军团誓师长征的感人场景。广场东侧,有一座青砖灰瓦的宏大古建筑,它是观寿公祠——松毛岭战役总指挥部旧址、长征“零公里”出发地。观寿公祠建于明末清初,距今有300多年历史。该祠大门左侧悬挂着刘源将军题字“松毛岭战役总指挥部旧址”的牌匾,右侧立有“红九军团长征二万五千里处”及“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一百六十页”的石刻。祠内布有红色展馆,展陈与松毛岭战役有关的历史资料。
血与火洗礼的“长征第一村”,不仅有宝贵的红色旧址,还流传着许多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故事。
“赖二妹盼郎守望”的故事。新婚第二天,赖二妹把丈夫钟奋然送到了红军队伍。没想到,这一别,竟是一生。她每日坐在门槛上眺望,把门槛磨出了一个深深的豁口;她每年为丈夫做一双鞋子和一套新衣……直到1963年等来丈夫早已牺牲的噩耗,她在对面的小山坡上,为丈夫修了一座衣冠冢,里面放着她每年做的衣服。
钟根基“红色承诺”的故事。钟根基很早参加红军,长征前,他又邀上16位发小参加红军。出发前,他们在红军桥跪地起誓:谁活着回来,谁就要为弟兄们的父母尽孝。新中国成立后,他的16位发小都牺牲了,只剩钟根基1人。这时,他已是功勋卓著的老红军、老八路、老解放、老志愿军,但为了兑现承诺,他谢绝组织安排,执意回村当农民,为发小父母尽孝……
在中复村,先烈的精神、红色的基因,在赓续、在坚守、在弘扬、在传承!
如今,中复村已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古村落、国家国防教育基地、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复村的红色旅游品牌越擦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