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21年09月25日 星期六
往期回顾

柜子里的灰大褂

丁清友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1年09月25日   4 版)

    □ 丁清友

    在我的衣柜里,挂着一件不甚起眼的灰大褂,洗得有点发白,领口上连着一顶灰色布帽。每次看到它,耳边仿佛又想起了那熟悉的声音—哐啷啷、哐啷啷……

    1979年4月的一天,我刚下班回到连队,远远地就发现操场上数十名战友挤成一团,不知道在干什么。作为一名“新兵蛋子”,加之年轻人的好奇心,我自然不会错过这种“抱团”看热闹的机会。放下拌和水泥砂浆用的铁锨,我猫腰钻进人群,只见大伙儿围着一台军绿色的拌和机,三班长正指着滚筒说:“这个家伙连接电动机后,就不用人工拌和砂浆了,一次能出多半方嘞。”

    拌和机免去了我们用铁锨拌和砂浆的劳累,战友们都津津乐道:“这‘洋家伙’的威力真大!”数月后,连长又宣布了一条好消息,团部要给我们配备一台更先进的拌和机,我被全班推选出来去参加拌和机操作手培训。随后,班长给我拿来一件灰大褂,让我务必穿好再去。第二天一早,我就穿好灰大褂,照照小镜子,雄赳赳地赶向工地参加培训。自此之后,这件灰大褂陪伴着我在工地上经历了无数次的日升月落,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工程的崛起,我对它可一直宝贝得紧哩。

    到了1984年元月,我们集体摘掉领章帽徽,用军人的气概扛起了中国铁建的大旗,我们的工装也从原来的“军装绿”变成了“铁建蓝”,那件灰大褂也就收进了柜子,再没取出。后来,我参加了湘黔复线、株六复线、武广客专、阜六等铁路建设,灰大褂也一直伴随着我,去往各个项目工地,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

    2017年5月,接到公司人力资源部通知,让我去新疆乌西乌北联络线项目部。时过35年,第二次进疆参加铁路建设,心情特别激动。我乘坐Z105次列车,中午11时从西安上车,全程24个小时,只在车上睡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中午11时就到达了乌鲁木齐。速度快得让我有些吃惊,也有些遗憾。40年前参军时乘坐“闷罐车”,花了六天六夜到达天山阿拉沟的感觉怕是再也体会不到了。

    抵疆当天下午,我特意去了新疆工地上的拌和楼,只见装着水泥、外加剂的八个铁罐巍然高耸,离地5、6米高的搅拌机封闭拌和,控制室内一名操作手穿着整洁的工装,端坐在主控台前,液晶显示器上清晰地显示着碎石、沙子、水泥、添加剂、水等原材料的数据图样。不到三分钟一盘,十多分钟就装满一罐车。操作手说,如果工地上需要,一天可以生产上千方混凝土,如果传输系统出现故障,导致配合比有误,就会主动报警停机,而这一切,远在千里之外的监管部门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看到眼前现代化的拌和楼,我脑海中瞬间浮现出40年前在天山脚下初遇拌和机的情景。看着操作手整洁的工装,也想起了我衣柜里历经岁月风尘的灰大褂。

    40年,各类型号拌和机不断更新换代,我们的工装也换了一批又一批,铁道兵时期的“灰大褂”虽然已经压在了柜子底,但“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铁道兵精神却历久弥新。

    作者单位:中铁十五局四公司

精神不灭 初心未改
秋水共长天一色
一曲“凡人”的赞歌
一页时光
柜子里的灰大褂
天高地迥变通途
寄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