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敏敏
9月11日,我带着父母走进影院,观看了这部由工地上的故事改编成的电影《峰爆》点映,一起见证了铁建人的家国情怀。
“当灾难来临时,西方人的传说是诺亚方舟,我们祖先的故事是精卫填海、愚公移山。”面对史无前例的地质灾害,一面是已经修了十年即将贯通的隧道,一面是县城16万百姓的生命,我的铁建工友们,拼尽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这就是“中国式救援”,这就是中国力量!
影片中,老洪是一位老铁道兵,小洪是一位新生代铁建人,而我和主角“洪翼舟”一样,也是一名“铁二代”。我的父亲1976年应征入伍,曾是一名光荣的铁道兵战士。电影开始时,隧道施工的画面,瞬间把我拉回到自己曾经工作生活过的诸多施工现场,看到影片中隧道爆破施工的画面,未曾去过施工现场的母亲悄声问我:“隧道就是在这种环境中施工的吗?原来这么危险啊,隧道涌水这么快就会把人淹没吗?”我也很笃定地告诉母亲:“这就是我们平时工作的地方。”在回应母亲的同时,身为一名铁建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影片中小洪曾质问父亲,为什么母亲生病时,他一直不回来。相信这个画面,不少人都流泪了,仿佛自己的亲人在电话那头的问询。观景中,我听到了母亲的哭泣,电影散场后,她红着眼跟我说:“想起了2007年,在你大学毕业的那个夏天,你父亲因为身在阿尔及利亚的项目,错过了奶奶的葬礼,这也成了他心里最大的遗憾。”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铁道兵不仅参与铁路建设,还参与了许多救灾工作。在建党100周年纪念活动中,父亲受邀讲述那段当兵的岁月,当时他说:“1976年唐山大地震,我们铁道兵战士都是靠双手挖来抢救被掩埋的老百姓。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不怕苦、不怕死、不怕困难、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是在《铁道兵志在四方》嘹亮的歌声中传承过来的。”叶剑英元帅在铁道兵成立30周年时的题词,就是对铁道兵丰功伟绩的最高褒奖,对铁道兵精神的高度概括。
兵改工后,铁道兵变身中国铁建,开始以另外一种形式服务国家和人民。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普遍提高。我们这支具有光荣传统的铁建大军依然担负着国家建设的历史重任,虽然铁道兵已成为历史,但是我们这支队伍承建国家重点项目的性质没有变,铁道兵精神依然在“不畏艰险、勇攀高峰、领先行业、创誉中外”的企业精神中继续传承。
电影银幕上的父子档,从爆破中完成了时代精神的传递,这种传承不仅仅是父子之间的传承,更是从铁道兵到中国铁建的精神接力。如今,我已从父辈手中接过接力棒。学习,实践,是分内之事;传承,发扬,更是义不容辞。我将继承发扬铁道兵精神,不畏艰险,砥砺前行。
作者单位:中铁十四局隧道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