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21年08月10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老杨的故事

齐绍安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1年08月10日   4 版)

    □ 齐绍安

    不久前,铁道兵老杨正式告别了职业生涯。

    公司举办的欢送会上,老杨再一次庄严肃立,颤巍巍地举起右手,郑重地向在座各位后辈们敬了一个军礼,“最后一个军礼,敬给中国铁建,敬给你们!”

    雷鸣般的掌声,在60平方米见方的会议室内“炸响”,经久不息。紧接着,老杨深情地看着朝夕相处的年轻人,讲起了他的故事。

    老杨,本名杨成富。虽然年近花甲,但说起话来中气十足。参军报国是他从小的梦想,1978年,他离别家乡应征入伍,“年轻,想着出去闯闯,学点本事”,让他与中国铁建结下了40年的不解之缘。

    38团12连,成为他一生难忘的番号。离开新兵连后他被派往内蒙古通霍铁路砖厂,夏天制砖坯、烧窑、出砖,冬天穿着棉大衣、戴着皮帽敲道砟,整整3年。内蒙古的冬季漫长而寒冷,气温常跌至零下30多摄氏度,让这个南方汉子直喊吃不消。一年两次的射击考核、一斤白米四斤苞谷的稀粥、会餐时的白菜猪肉粉条、桌上的一瓶白酒成为他难以割舍的部队情怀。

    1984年,杨成富脱下军装,成为铁道部第十八工程局的一员。“当时一位老将军说,你们脱下军装,能干好就能生活下去,否则就只有死路一条。”这是他印象比较深的一句话。改制后,他随队伍来到河北白家湾隧道工地,直到1986年隧道贯通。“5000米的隧道,双向对打3年才打通。那时候都是内燃机带动压风机,然后用风枪钻眼,衬砌施工全部靠人工一点点灌,用棍子振捣,一天才挖十多米。算下来,一条长隧道要干八九年”。长期待在环境恶劣的隧洞里,一些战友患上了矽肺病。医疗落后的年代,救治条件达不到,只能苦苦硬扛,“我那个队里倒下了3个。”说到这里他言语哽咽,神情凝重。

    “后来公司开始陆续采购德国进口挖掘机、装载机,1998年,公司采购了第一台TBM,德国进口,2个多亿!每个月隧道掘进800多米,据说创下了当时的世界纪录,进度突飞猛进!我们的工作也轻松了很多。”伴随着年岁增长,杨成富从一线转到了财务系统,辗转陕西各地项目,度过了16年的时光。

    1990年,杨成富在公司本部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财务培训。1991年,他被调到陕西麻街岭隧道,开始做项目财务工作。当时做账使用算盘计算,纸质账本记录。有时不小心算错一个数,甚至要“吧嗒、吧嗒”拨上一个通宵,才能找到错误的源头。

    到1992年,公司第一台计算机的到来,颠覆了他的认知。“当时那台计算机我们可是视作掌上明珠啊,听领导说它算数很厉害,不出错,还可以记账。我们给它专门准备了条件最好的房间,给房间铺上红地毯,给它盖上红绸布。财务部只有一个人可以进出它的房间,操作它。每次门外都挤满了人,想透过门缝看看这个方盒子到底是怎么工作的。”说到这,杨成富不禁大笑起来,“不像现在咱们有互联网,有智能手机,想查什么资料上网就可以。那会儿可没有那通信条件,‘大哥大’我们也是到了1995年才配了2台,每台要9000多块,一年的工资啊!”

    说起工资,杨成富说1984年兵改工后他月工资7元,到后来9元、27元......1988年已经可以拿到100元,1998年月工资300元,2008年时2000多元。

    “以前冬天在工地只能吃土窖里存放的白菜、萝卜,过年过节才舍得吃猪肉,从工地回趟老家坐火车要几天几夜,各方面条件都很艰苦。如今,人民生活越来越好,中国铁建也发展壮大,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忘记我们来自哪里。”讲到这里,杨成富声音微颤,眼含热泪。

    老杨的故事已经谢幕,我们的故事还未完待续……作者单位:中铁二十五局五公司

工地的气息
使命在肩“史”志不渝
绽 放
我在南京挺好的
曙光
老杨的故事
专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