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方洪祥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沂蒙,一片神圣的土地,一片红色的沃土。
两战圣地,红色沂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沂蒙老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是沂蒙人民为抗击外来侵略和中国革命胜利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真实写照,诠释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八百里蒙山沂水是孕育革命星火的天然屏障,但在和平年代,“四塞之崮、舟车不通”的局面,却是沂蒙老区18个县市区发展亟需翻越的另一重“山崮”。
往日鱼水情深,今朝携手筑梦。40多年来,中国铁建在蒙山沂水间架桥铺路筑通途,“建”证了新沂蒙的起势和腾飞,也为“好风光”不断增添着“新动能”。
重新出发,
誓牵铁龙到海湾
改革开放风劲吹,沂蒙大地涌春潮。
1979年6月,国家决定修建兖石铁路,“鲁南一条龙”将彻底改写沂蒙老区没有铁路的历史,而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实行概算包干的第一条铁路,也成为铁道兵实行经济核算的“试验田”。
铁道兵第一、四师和六师二十九团、九师四十一团集结2000多台机械、2000多台车辆浩浩荡荡挺进沂蒙,10万百姓如支援解放战争一样支援铁路建设。
军民共同奋战,多次穿越深断裂带,跨过大小河流110条,于1984年7月提前54天完成正线铺轨。沂蒙老区自此有了联通晋、豫、鲁三省的出海大通道,经济增长引擎隆隆作响。“不仅能打施工硬仗,更能算好经济账!”脱下军装的“铁道兵”吹响搏击市场的冲锋号。
2014年12月30日,瓦日铁路首趟满载“乌金”的列车自吕梁出发,穿过沂蒙,驶向日照石臼港,这条世界首条辎重30吨重载铁路成为沂蒙经济“大动脉”。5年间,中国铁建所属10家单位屡克难关。位于沂蒙老区的铺子山隧道是瓦日铁路山东境内最长隧道,被原铁道部确定为“极高风险源”。建设者运用水压爆破、光面爆破控制和防水板铺挂台车施工技术啃下了“硬骨头”,曾吸引全线46家施工及监理单位150多名代表观摩。
排排钢轨是沂蒙老区“拔节”发展的见证。2015年,中铁建电气化局一公司承建的胶新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建成投运。这条12年前由中国铁建参建的铁路“脱胎换骨”后,运能扩大将近一倍。在胶新铁路和兖石铁路交会点,临沂成为沂蒙老区重要的铁路枢纽,借助不断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从“外货不入、土货不出”的闭塞之地,一举蜕变成闻名全国的“商贸名城、物流之都”,成为老区经济腾飞的“龙头”。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