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21年06月01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问道哈达铺

赵利强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1年06月01日   4 版)

    □ 赵利强

    若没有长征三大主力红军先后经过,哈达铺应当像全国大多数山区小镇一样鲜为人知。

    2016年5月,我和同事去宕昌县对接扶贫工作的路上,因国道212线拓宽施工堵车,耽误了午餐,饥肠辘辘中我们来到了紧临212线的哈达铺镇。路边巨幅红色醒目标语“到陕北去”提醒我们,这就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哈达铺!

    哈达铺是一座位于甘肃陇南岷山脚下的偏远小镇,因红军在那里短暂停留休整和做出“到陕北去”的重大决策,成为了决定红军长征命运的决策地,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加油站”。

    我们满怀敬畏之心,提前下车,沿着路标,徒步进入长征旧址。

    1935年9月1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突破腊子口,来到哈达铺。因为特殊的自然条件与地理位置,这里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也是川甘交界最著名的商贸重镇之一,各种商号就有300多家。

    红军在哈达铺不仅得到了物资和兵源的补充,还在这建立了以哈达铺为中心的苏维埃政权。国民党哈达铺邮政代办所的一张《大公报》让党中央得知了陕北还有红军和根据地的重大讯息,确立了“到陕北去”的目标,从而开启了落脚陕北的伟大征程。

    哈达铺红军长征旧址,坐落在一条长约1200米的街道上,这是保留当年红军长征途中原貌最完整的一条街,被誉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第一街”。这条老街当年生意兴隆、贸易繁荣。整条街分布着经营药材生意的商号和日杂用品店铺。进入街口,清一色的砖红色墙面及每间店面上飘扬的五星红旗,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醒目,脚下的青石板仿佛还能传来当年红军经过时整齐的步伐声和驮着各种物资的马帮匆匆赶路的马蹄声。

    在毛泽东和张闻天居住过的“义和昌”药铺旧址,有一张小木桌、一架小木床和一床很薄的床单被子。我们凝视良久,尽量不出声响,生怕打搅曾经住过这里的人,惊扰他们的宏伟构想。听管理员讲,这个院子里的三棵沙果树很神奇,中央红军离开此屋后,原本独立的三棵树的树根紧紧地连在一起。当地至今流传着一句谚语,印证着这个历史传奇,“三军同心打老蒋,古树连根降吉祥。”虽是传闻,但也是民心所向。

    在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我们看到这样一段记载:哈达铺在1935年9月至1936年,先后支援红一、二、四方面军物资为:食盐3.5万斤,粮食28万斤,食用油0.68万斤,骡马1585匹,柴草23万斤,担架5200条(副),中草药9600剂,猪羊鸡4650头(只),蔬菜7600斤,豆类39万斤,布鞋5.2万双。这几组数字,足以体现出伟大的军民鱼水情。

    从纪念馆出来,我们看到修葺一新的哈达铺新镇,因为地处川陇交界和长江水系,使得这座小镇山清水秀,气候宜人,道路两边的树木绿植生机盎然,街道因为游人不多,显得清静而干净。

    我们走进标着“红军凉粉”的小店,店面很小,清一色的长条矮桌和小凳子。我们每人要了一碗红油豌豆凉粉,祖传手艺的凉粉味道确实不俗,酸辣清爽、软糯可口。当年红军来到哈达铺时,这家店的店主热情地端出家里最好吃的凉粉,让长时间备受饥饿的红军战士感到了“吃饱饭”的感觉。后来镇上的凉粉也就改名为“红军凉粉”。

    短暂的瞻仰之后,我们即将离开哈达铺,回望中我不禁浮想联翩。如今,陇南的交通与80多年前早已今非昔比,当年红军走过的茶马古道,已经成为扩建改造后的212国道以及村村通道路网。纵贯陇南的兰渝铁路,穿越区域性大断裂10条、大断层87条,经过中国铁建等众多工程局约10万人的共同努力,于2017年建成通车运营,耗时9年多。这条铁路线上,每天有20多趟列车在哈达铺车站停靠。钢铁动脉将哈达铺纳入日新月异的中国铁路交通网,哈达铺进入了动车时代。

    此时,离哈达铺不远处的渭武高速公路正加紧建设,中铁二十一局正在参与建设目前甘肃省最长的公路隧道——木寨岭隧道。广大建设者发扬长征精神,瞄准目标,合力攻坚,顽强拼搏,克服了破碎的煤质软岩地质、偏压、高埋深等各类世界性难题,一米米地往前推进隧道建设。

    日前,先期段已经开工的成兰铁路,将与兰渝铁路在哈达铺交汇,哈达铺交通枢纽地位再次凸显,将使她焕发出春天般的生机活力,成为哈达铺经济社会发展的“加油站”。 

    作者单位:中铁二十一局

问道哈达铺
南湖红船荡我心
忠诚与责任
凌空炫舞
《天鹅之舞》画册座谈会在京召开
母亲纳的千层底
初心不改 逐梦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