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 鼎 杨卓超
初冬的云南,风和日丽、晴空万里,正是施工大干、冲刺年度施工任务的关键时节。在中铁十二局二公司滇中引水楚雄2标柳家村隧洞出口,频繁出入的渣土车紧张有序。仔细观察,会发现驶入隧洞的车辆都是“满载而入”,驶出的都是“空空如也”。
这种异于常理的“反向操作”,源于一条棉被带来的施工创新,而创新的初衷,是为了克服滇中引水工程特有的马蹄形断面给施工组织带来的难题。
2018年8月,中铁十二局二公司获得云南滇中引水楚雄2标施工任务,主要工程为18411米的大断面引水隧洞。不同于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方案要求边挖边衬,且为满足特殊通水要求,隧洞断面设计为马蹄形。
传统的隧洞断面底部是水平的,开挖后连起来是一个平面,为后续的材料和渣土运输提供道路。而马蹄形断面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底部是一个弧,连起来是一个弧面,使得车辆无法通行,后续施工也难以进行。
“解决这个难题的思路很简单,就是把弧面垫平,保证车辆通行,但怎么垫是个难题。因为边挖边衬的设计要求,我们在垫的时候二衬已经打完了,所以要保证不对二衬造成破坏,还要便于后期清理,更要在‘垫’的成本上做到合理。”项目负责人邓伯科说道,“我们是全线率先开始马蹄形断面施工的单位,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他们先后尝试用钢板、临时混凝土层、塑料板等材料垫平弧面,但是效果都不理想。“不是成本太高,就是工艺复杂;不是混凝土养护时间太长、影响工期,就是强度不够,会对二衬造成损坏。”项目总工程师豆建伟说道。
事关进度、效益、企业信誉,二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隽带着数名专家骨干来到柳家村隧洞召开现场会,最终确定了“棉被+洞渣+碎石”3种材料垫平弧面的方案。
“我们把棉被垫到最下面,挨着打好的二衬,起到保护和缓冲作用;从渣场选择Ⅲ级、Ⅳ级围岩爆破后形成粒径15厘米左右的洞渣垫到中间,起到支撑和承载作用;再用碎石垫到最上方,保证车辆通行。”项目副总工程师、工程部长陈萌说道,“这也是我们向洞内反向运输渣土的原因。”
“棉被+洞渣+碎石”方案解决了车辆通行中对底部弧面二衬的保护难题,但是对于上部二衬施工中需要的动辄上百吨的各类台车,保护力度仍然不够。项目部再接再厉,自主加工弧形矮栈桥,保证在能够承受百吨级压力的同时保护底部弧形二衬不被损坏,同时在上面安装台车行走轨道,保证混凝土衬砌台车、钢筋绑扎台车等设备和人员的通行。
一整套的方法解决了马蹄形断面带来的施工难题后,该项目施工进度一路高歌猛进,截至10月底完成二衬施工占到全线的53%,邓伯科也不时接到其他标段负责人的电话,要来观摩学习二衬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