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20年11月12日 星期四
往期回顾

穿江越海铸蛟龙

——中铁十四局锻造大盾构专业化施工品牌纪实

刘福昌 林 凤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0年11月12日   1 版)

    通讯员  刘福昌  林  凤

    2005年,“万里长江第一隧”南京长江隧道开启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从水上跨越到水下穿越的新时代。

    白驹过隙,15年弹指一挥间。当年承建南京长江隧道的中铁十四局建设者,握指成拳,专业聚焦,如今驾驭着被业界誉为建筑装备的“地下航母”——大直径盾构机,12次穿越长江、2次穿越黄河、2次穿越钱塘江、2次穿越湘江、2次穿越内湖、3次穿越海峡、多次穿越城市核心区……

    15年前的空白,如今已被中铁十四局写满数十项穿越“江河湖海城”复杂地质世界施工纪录。在公路、高铁、地铁等长大隧道和地下空间掘进施工中,大盾构公司已成为国内大盾构施工领域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的专业化劲旅。

    精心擘画大盾构品牌发展蓝图

    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

    水下隧道施工涉及地质、结构、设备等多个专业,是建筑业的高端技术,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其施工难度和风险程度无形中拔高了行业准入门槛。这也是继世界第一条海底隧道日本青函隧道和世界最长海底隧道英吉利海峡隧道建设近半个世纪以来,水下隧道建设在全世界不够普及的重要原因之一。

    15年前,南京市计划在长江下修建一条隧道——当时国内盾构穿越地质条件最复杂、技术难题最多、施工风险最大的江底隧道。行业内老牌隧道公司都不敢轻易接手。机遇和挑战将敢闯敢干、勇于创新的中铁十四局人推向了抉择的风口浪尖。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反复调研和权衡后,中国铁建率领旗下中铁十四局、铁四院组成联合舰队,吹响了进军大盾构市场的号角。

    当时的中铁十四局建设者以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操控着两台当时世界最先进、直径14.93米的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首次向长江天堑发起挑战。

    敢为人先,艰苦求学,摸索前行。2010年,南京长江隧道双向六车道建成通车,该工程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优质工程奖金质奖、詹天佑奖和鲁班奖等重要奖项,在创优之路上赢得开门红和大满贯。 

    抢抓机遇,趁势而为。凭借在南京长江隧道积累的先发优势,他们先后拿到南京地铁10号线过江隧道、扬州瘦西湖隧道等一大批大盾构订单。

    而市场扩大,管理力量也逐渐摊薄。作为隧道施工板块一个分支的大盾构施工是否需要专业化发展?中铁十四局面临又一次抉择。

    他们多次调研、召开专题会研判,在“十三五”伊始,确立了“专家建造+全产业链”总体布局,明确把聚焦(超)大直径和水下盾构隧道业务板块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之一,于2016年8月在南京组建国内首家大盾构专业施工企业——中铁十四局大盾构公司,在细分领域打造专业品牌。

    加大资源投入、坚持高端经营、优化项目管控……4年来,该公司发挥南京属地优势,构建长三角核心市场,拓展长江经济带沿线及京津冀、珠三角,新中标大盾构项目27个,经营承揽总额超过450亿元。

    截至今年10月,中铁十四局承建的直径10米以上大盾构隧道工程有33项,在全国占比40%,掘进里程达 70公里,其中穿越长江的12项,在全国占比60%;在建铁路隧道6项,在全国占比75%;以上3项占比份额均居全国第一;已实现穿越“江河湖海城”、地质条件、涉足行业、盾构直径、施工工艺等全覆盖,穿越长江创造了月掘进686米、14个月平均月掘进417米的世界纪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核心优势凸显。

    中铁十四局在大盾构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接续擘画打造“世界一流大盾构企业”的壮阔蓝图。

    潜心锻造大盾构核心人才

    任何事业,没有顶尖人才和不断创新的技术就会归于普通。

    在南京长江隧道,中铁十四局大盾构事业尚未完全迈开步伐,就遇到大直径、高水压、强透水、浅覆土、长距离、复合地层六大世界级技术难题。更“囧”的是,在掘进至砾砂圆砾复合地层时,盾构机刀具严重磨损在江底停摆。“南京长江隧道恐将废弃”一时将他们推向舆论旋涡。

    中铁十四局人在实战中体会到,不突破核心技术短板,不储备核心技术人才,随时可能面临“卡脖子”的风险。

    (下转第二版)

穿江越海铸蛟龙
中国铁建获“新财富最佳上市公司”大奖
陈大洋出席中国铁建三级单位党委书记培训班
聚焦“四电”主业实业 研讨科技创新动力
世界级“水桥”合龙
坚定信心创新理念冲刺年度经营目标
以奋进姿态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杭州地铁8号线一期工程全线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