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刁成林
位于朝鲜安州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烈士陵园门口矗立着一座高12米的铁轨形状的纪念碑,顶端有一颗红色五角星标志,巍峨而庄严。纪念碑正面用中文写着“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烈士纪念碑”,背面碑文如下:
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与朝鲜人民军铁道部队、朝鲜铁路职工并肩携手,在金日成元帅和彭德怀司令员的英明领导下,抢修、运输、防空、新建,互相配合,粉碎了敌人疯狂轰炸及其他一切破坏我铁路交通的阴谋,赢得了“钢铁运输线”的崇高荣誉。
这座纪念碑,镌刻了铁道兵部队保家卫国的伟大历史。70年前,朝鲜战争爆发。在经过充分讨论、权衡利弊、分析研究了参战的困难和有利条件后,中共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战略决策。1950年10月19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始进行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同年11月,为了支援前线作战,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部队先后约2万人陆续赴朝,与朝鲜人民军铁道兵、中朝铁路员工并肩作战,执行铁路保障任务。在近3年的浴血奋战中,志愿军铁道部队除了抢修、抢建铁路外,还承担拆卸、搬运定时炸弹、抗洪架桥等任务,创造了铁路史上的奇迹,粉碎了美军策划的“绞杀战”,保障了前线作战物资的供应。
这座纪念碑,记载了铁道兵部队保家卫国的伟大功勋。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面对敌人的狂轰滥炸,志愿军铁道兵战士舍生忘死,勇往直前,战胜了敌人的种种伎俩和洪水造成的灾害,共抢修、抢建、复旧正桥2294座次,延长1288.88公里;便线、便桥127.79延长公里;线路14691处次,延长1003公里;隧道122座次;车站3648处次,延长161.13公里;通信线路20994条公里,使得朝鲜的铁路通车里程由1950年11月铁道兵部队入朝时的107公里,延长到了停战前的1382公里,同时还抢建铁路新线212.86公里,胜利完成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铁路保障任务。
这座纪念碑,记录了铁道兵部队保家卫国的伟大贡献。在这场烈度空前的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中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这些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赢来了胜利与和平。铁道兵部队亦是如此。例如,在抢修朝鲜东清川江大桥时,被誉为“登高英雄”的杨连第带领一个排与洪水搏斗,在随时可能遭遇敌机轰炸中不间断地努力,先后12次搭设浮桥,最终创造出“钢轨架浮桥”的方法,使大桥得以提前顺利通车。后来在抢修清川江大桥时,杨连第不幸被敌机投下的定时炸弹弹片击中头部,光荣牺牲,年仅33岁。
实际上,在铁道兵部队里,像杨连第一样的英雄,又何以数计。当时,美军投弹19万枚至通车的铁路,平均7米落弹一枚,总重量超过北朝鲜的钢轨。广大铁道兵战士则是在炸弹的爆炸声中坚持“随炸随修、边炸边修”,舍生忘死,前仆后继,保障铁路线的畅通。例如,战士袁孝文在双腿被炸断后,仍然咬紧牙关爬行300多米,设置响墩,保证军用列车安全;共产党员刘欣然在一只胳膊被炸断后,仍带领战士们坚持抢修;战士夏海涛负了伤,土埋了半截身子,仍紧抓住拉钢梁的绳子不放……据统计,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铁道兵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有1481人英勇牺牲,2989人光荣负伤。这些英勇的铁道兵战士,正是在爱国主义信念的支持下,践行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顶住敌人密集的轰炸,建成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打不烂、炸不断”短短六个字的背后,更是凝聚着无数铁道兵英雄的奉献和牺牲。
英雄远去,精神长存。今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日。当我们在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时,当我们在回顾铁道兵部队建制35年的辉煌历史时,当我们在追忆那条“钢铁运输线”上一个个奇迹时,我们又怎能忘记那比钢铁还坚强的铁道兵精神,才是“打不垮、炸不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