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吾乡吾土 |
□ 何晓鹏
汩汩清水,解了百姓的渴,滋润了产业的“苗”,更见证了脱贫攻坚的成效。我的家乡地处陇中的黄土高原之上,常年干旱少雨且蒸发快,家乡人因缺水而贫穷落后。冬春季节的吃水主要靠背,夏秋季节的吃水主要靠窖藏,别说敞开洗漱了,就连做饭也得省着用。吃窖水、常断水、难取水,困扰着乡亲们祖祖辈辈的发展。这种贫困落后的面貌延续至2018年,因在脱贫攻坚战中引来洮河水,每家每户通上自来水而终结。
洮河水入村进户不到两年,这里的各种面貌就发生了大变化。家家户户拆旧房盖新房,一进村展现在眼前的是错落有致的白墙红瓦四合院,院子周围年轻的小树苗齐头并进;村里的大小路都硬化成水泥路,改变了原来雨天出门两脚泥,晴天出门两鞋土。路两边的柏松个个身姿挺拔,好像很满足这里的环境;原来的闲话中心变成了健身广场,妇女们现在不会因闲得无聊而聚在一起拉家常说是非,而是晚上收拾完家务便急匆匆地来到健身广场,跳起了广场舞,舞越跳越健康,也跳出了邻里关系的融洽,再也没有“李家长王家短”的是非话;调皮的小孩白天爬高上低整一身土,也不会脏兮兮的蒙头就睡,而是要嚷着洗完澡再睡,已经养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这些变化也是大家对生活更有希望了的一种真实写照。
两年来,要数变化最大的是村里之前的几家“懒汉户”。这几户人的贫穷是因不愿出门打工,死守几亩薄田,年年收入没保障,遇到不好的年景还要饿肚子。自从自来水进村后,村里的“懒散户”张老四,丢掉了等靠要的懒汉习气,主动学习生猪养殖技术,并积极筹借扶贫款,盖起了猪舍,养起了肉猪。老张虽然每天很辛苦,但不是以前嘴角掉着个烟卷,眯着眼睛走路都不向前看的样子,现在的他嘴角笑的弯成了一张弓。他咧着嘴笑着说:“赶上这两年猪肉价格好的行情,现在快出栏的这50多头又能卖个好价钱,粗粗算了一下今年收入有小20万”。在张老四的带动下,村里另有五六户也建起了猪舍,养起了生猪。用张老四的话说:“再有三四年时间,我们村就会变成有规模的生猪养殖基地,到那时‘树大’好‘招风’,我们的市场话语权会更重,抗风险能力会更强,稳定的收入会更持久”。
之前,外出打工是当地年轻人唯一的致富出路。自从自来水进村后,随着村容村貌发生大变样,生活设施变得更便捷,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来的越来越多。他们想着现在家乡水通了、路宽了、网络更畅通了,基本和城市没区别了,家门口的钱挣着更顺心。何强是村里这几年外出打工挣的比较好的年轻人。他在外面已经练就了会盘算、敢出手的商业头脑和行为。2019年,他主动回到家乡承包了几百亩地种起了药材。他一脸严肃地说:“这几年在外面虽然发展的还可以,但总归没有在家乡发展有意义,种药材虽然资金周转时间长,但他的意义更大,能让许多家乡父老不用远行就赚上可观的收入”。他预计在两年后,凡是以土地入股的农户,可以每亩得到两千至三千的分红,另加平时的劳务收入,大概平均收入在六七万每年每户,会真正地使大家的腰包鼓起来。
这样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真是一股清水激活了一池春水,昔日的贫困县、贫困村正在大踏步地走在实现全面小康的康庄大道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近在眼前。
作者单位:中铁二十一局市政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