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20年10月10日 星期六
往期回顾

铁道兵赞歌又一曲

刘帝恩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0年10月10日   4 版)

    王永明近照

    □ 刘帝恩

    作家王永明的长篇小说《钢铁脊梁》,新近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描写铁道兵部队和将士的作品,真实记述了铁道兵从初创到撤并的光辉历程,倾情讴歌了一代人的爱国情怀。这是一部献给铁道兵的波澜壮阔的史诗,也是讴歌时代、展现铁道兵精神风貌的佳作。

    想写好单一兵种军旅题材的小说,有三个“必须”缺一不可:必须有真实的体验,或服役,或有长期驻军采访的经历;必须有写作的勇气,忍受身心双重痛苦的体力心劲;必须有广博的学识,将真实故事与艺术化创作有机结合。

    毋庸置疑,王永明做到了这三个必须。1963年3月入伍,先后在铁道兵九师、十二师以及铁道兵司令部、后勤部直属单位服役,参加长白山森林铁路、北京地铁1号线施工,参与成昆、襄渝、青藏等铁路工程材料、机械设备供应的20年铁道兵经历,让王永明有了写作的素材和底气。

    小说第一章《筑梦长白》的创作,就是依据作者1963年初在大连铁九师训练基地完成新训后,编入铁道兵第44团,开赴长白山修筑森林铁路的经历完成。第二章《风雨京华》,依据北京的往事创作。“在铁道兵司令部管理处工作近三年后,我又去了铁道兵设在江西的一个材料基地。这个材料基地是铁道兵最大、最老的一个材料基地。”王永明在创作谈中说,来到这个基地,会接触全国各地的人,这些人不仅把材料带来了,也把最精彩的故事带来了。

    阅读《钢铁脊梁》,很容易就能在身边找到生活原型,这源于作者丰富的亲身经历。正因为如此,这部作品才显得真实。王永明在创作时,游走于文艺作品和报告文学的边界,内容是典型的“非虚构”,写作的风格却不刻板,活泼生动,极尽生活之美。

    主人公石一凡和他的战友们逢山凿路、遇水架桥,在极其险恶的自然环境下,用简陋的装备,创造了一连串人间奇迹。这其中需要克服多少困难,背负多少压力,常人难以想象。创作有分量的文艺作品,需要作者把整个身心扎进去,充分融入到作品中。可以说,完成这60多万字的鸿篇巨制,再经过一次次删改,本身就十分不易。“要么不做,要做就把它做好,做出色。”王永明的这句话,令记者备受感动。这,就是铁道兵的精神。

    在《钢铁脊梁》后记中,王永明写道:“四十多年前,作者去安康出差。当时襄渝铁路会战正酣,刚到陕西便看到山坡上排列着三十多具覆盖着白布的遗体”。这些遗体,让王永明永生难忘。从那时起,他便有了写一部铁道兵小说的强烈愿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存世的“老铁”越来越少,通晓铁道兵历史的人也越来越少了,这成了王永明的心结。

    从2009年起,王永明搜集素材进行构思,一刻不停地在创作的道路上疾走。两次心梗,一次心脏手术,都没有阻挡他的脚步。用时8年,这部作品终于展现在大家面前。王永明生于1944年,如此年纪还能咬牙坚持创作,可谓初心不改。

    曲折的人生轨迹,传奇般的爱情故事,深厚的战友情谊……《钢铁脊梁》是一幅人生跌宕起伏的真实画卷,是一曲高亢激昂的爱国主义壮歌。铁道兵精神永驻,铁道魂永垂不朽,新时代需要铁道兵精神。这部作品唤起的正是公众的老兵精神情结,所以我们说,这部作品不仅很出色,而且有其自身独特的意义和艺术价值。

铁道兵赞歌又一曲
隧中冰歇
闻秋雨
故乡的河
秋天,从一片树叶飘落开始
品味秋天
石榴红了
光和影
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