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展展
9月7日至11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国家记忆》栏目播出了五集纪录片《修筑青藏铁路》,全景展现修筑青藏铁路光辉历程。作为全国唯一一家自始至终参与青藏铁路建设的单位,中铁二十局15位青藏铁路建设者应邀接受采访,回顾了他们挑战生存极限、突破技术难题,一步步将这条雪域天路建设完成的往事。
全长1956公里的青藏铁路东起青海省西宁市,西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共分两期建设完成,是通往西藏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对于促进青海、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增进民族团结意义重大。
跨越两个世纪,前身为铁道兵第十师的中铁二十局五上青藏高原、四上青藏铁路、三上风火山,在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壮举中谱写了英雄凯歌。在《修筑青藏铁路》中,记录他们在20世纪世界海拔最高铁路隧道——青藏铁路关角隧道建设中抢险英雄事迹的《雪域鏖战》,及讲述他们在当今世界海拔最高隧道——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建设光辉历程的《攻坚克难》,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坐落在海拔3680米高度、全长4009米的关角隧道,是控制青藏铁路一期全线工期的关键工程。这里地质情况复杂,多处断层切割,岩石松散破碎,地下涌水量大,每昼夜多达1万余方。曾于1958年开工修建,后因国家计划调整于1961年停工封闭。1974年,铁道兵第十师四十七团开始担负施工。
经过10多年积水浸泡和自然风化,洞内塌方淤积十分严重,地质条件更加复杂,第四十七团战士仅前期清理工作就长达一年半时间,先后处理大小塌方130余次。在缺氧量相当于海拔五千多米的隧道内,人在里面工作久了就会昏厥。施工中,几乎每天都有人晕倒在洞内,有一次竟一次性晕倒32人。不断晕倒后撤,又不断清醒往里冲,建设者如此周而复始,轮番作战。
1975年4月5日,关角隧道发生近30米长的大塌方,1589立方米的塌方体将正在施工的四十七团127名官兵封闭在洞内。面对严峻的生死考验,洞内的他们在寒冷、饥饿、缺氧的困难环境中,顽强地移土向外突围。洞外的各级领导亲临现场指挥部队清除塌体,向洞内打钢管加强通风,全力组织抢救。闻讯赶来的部队和各族人民群众,也奋力展开抢救。经过14小时的协同作战,6日凌晨,洞口终于再打开了,遇险指战员全部脱险,谱写了一曲“军民团结战塌方,营救亲人脱险境”的英雄凯歌。
全长1338米的风火山隧道,进口轨面海拔4905米,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冻土隧道,被列为青藏铁路头号重难点控制性工程。距隧道不远的唐古拉山口,坐落着一个试验场,因空气稀薄、气候严寒,常常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素有“冰雪仓库”“生命禁区”之称。然而,铁道兵第十师五十团十三连却在这里进行风火山冻土地段试验任务。
高寒缺氧使官兵们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上场不到半年时间,全连平均每人体重下降14.4斤。常年生活、劳动在这种环境里,许多人有高原反应,头晕脑涨,心慌气短,指甲凹陷,体重下降,有的甚至心脏扩大移位。然而,为了取得有价值的冻土施工经验,从1975年至1977年间,五十团十三连三次登上风火山,坚持进行试验。最终,他们每次均胜利完成了任务,为高原铁路施工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料,被铁道兵党委授予“风火山尖兵连”称号。
2001年6月,青藏铁路二期上马,当年“风火山尖兵连”广大官兵用生命获取的各项试验数据,依然是这条铁路在高寒、冻土地带施工的可靠依据。第二年,中铁二十局成功突破高原冻土施工难题,被评为“2002年中国公众关注的十大科技事件”之一。
时光荏苒,英雄铸就的天路依旧在创造纪录。2017年7月,关角隧道被青海省列入第十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被国务院国资委列入“中央企业历史文化遗产”,并入选《央企老照片——中央企业历史文化遗产图册》。2004年10月,风火山隧道作为世界第一高隧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2006年1月,风火山隧道施工技术获得我国最高规格的科技大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用鲜血生命筑丰碑的英雄,永远也不会被历史忘记。2018年7月1日,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青藏铁路建成通车12周年之际,以铁道兵第十师建设青藏铁路关角隧道为素材创作的舞剧《天路》在国家大剧院上演,135名中铁二十局员工受邀观看,观者无不落泪。如今,传承发扬青藏铁路精神,也将激励更多企业和民众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为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贡献担当和力量。
作者单位:中铁二十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