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20年09月12日 星期六
往期回顾

最后一班岗

刘 甲 江忠华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0年09月12日   4 版)

    □ 刘  甲  江忠华

    今年5月28日,安徽绩溪电站项目部老铁道兵郑佰明退休了。

    参工42载,郑师傅参建过新疆铁路、南京鼓楼隧道、厦门跨海大桥、北京地铁和重庆高速等重大工程项目,干过技术员、安全员、设备维修和调度等岗位。他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曾经的军营和如今的中铁十四局。

    安徽绩溪电站项目位于安徽省绩溪县伏岭镇境内的天目山余脉。这里是徽文化的发源地,随处可见错落有致的马头墙、玲珑的小青瓦和典型的徽派建筑,青山掩映,绿水环绕。相较于公司其他在城市周边的项目,这里显得偏远又闭塞。蜿蜒曲折的山路,绵延群山的环绕,长期置身在此,让人感到无比的寂寞和单调。而郑师傅在这儿,一待就是6年。

    郑师傅是个力求完美的人。作为经验丰富的电气焊工,他组织钢筋加工厂的工人,高标准制作各类钢拱架、台车模板等;钢筋材料要分门别类的有序摆放,悬挂标识牌,标明名称、规格型号和数量等内容;场地要保持干净整洁,垃圾随时清理;废钢筋、边角料等材料,可以二次利用再加工。

    “钢筋加工既要保证安全,又要保证质量。任何时候,质量都坚决不能打折扣,还要美观,咱不能给铁建丢脸!”得益于郑师傅日积月累的坚持和较真儿,钢筋加工厂的标准化建设和精益求精频频得到业主的称赞。这些经验还被推广到其他标段。

    项目驻地地处山区,员工生活和施工生产的用水都是从山上引流。初来项目部,郑师傅挑起寻找水源的重任。他和两名工人爬遍了周边十几座大山,对周边水源情况进行大摸底。附近山头海拔高度均在1000米以上,爬山过程异常艰难,林子里毒蛇横行。郑师傅面对这些,丝毫没有畏惧和退缩……

    有一次,山里持续下暴雨,他预感到山上搭设的引水装置可能会被冲垮,便独自一人深夜冒雨,带着绳索和铁锹上了山。赶到山上,情况果真和他预想的一样,引水装置岌岌可危。郑师傅用绳索将引水装置在四周树上进行了固定,并用铁锹在周围土地上挖沟清淤,将水源地进行了疏导,最终成功保住了引水设施。然而,在下山途中,他却不小心滑到了一个深沟里,身上多处受伤。第二天,同事送他去医院检查,医生劝他住院养伤,他却执意要回项目,仅仅躺了两天,便又重新返岗。

    “我的安危是小事,项目用水不能耽误。”郑师傅徒步攀爬大山,坚持每隔一天便沿着引水管线上山检查、维修水管。几年下来,他带着工人走遍了周边大山的边边角角,磨破了数不清多少双鞋子,将水从大山深处引流到项目部,保证了施工生产和生活用水。

    如今,安徽绩溪电站工程即将落下帷幕,郑师傅也在这里为职业生涯画上了句点。项目部在业主履约考核中连续多年保持第一名,并获得“安徽省环境保护优秀施工单位”“安徽省环境保护示范工地”“安徽省诚信环保企业”等多项荣誉。这些荣誉的获得,正是因为有无数像郑师傅这样的人,在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坚守。

    “哪怕明天退休,也要站好最后一岗!”临行的前一天,郑师傅还放心不下项目的工作。当天,他带着工人最后一次上山,例行检查水管线路,一遍遍近乎“絮叨”似的向交接人员嘱咐注意事项:怎样修补水管、怎么维护引水装置、爬山过程应怎样注意安全……

    郑师傅走的那天,行李并不多,一个背包,一个行李箱。大伙儿身着工装,在项目部大院内与他拍照话别。

    作者单位:中铁十四局大盾构公司

最后一班岗
碧水蓝天伊通河
秋意
说说荣誉
回望平凡
俯首躬行赤子心
难忘军营“第一仗”
黄昏的饮者
一路有你
荷塘(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