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20年03月12日 星期四
往期回顾

中铁十八局

智能科技让复工复产驶入“快车道”

伍 振 徐名峰 曾海波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0年03月12日   2 版)

    本报天津3月11日讯(记者伍  振 通讯员徐名峰  曾海波)巧借二维微动探测技术和地质雷达对隧道进行CT式“体检”,为盾构下穿风险源“探路”;采用超前水平定向注浆技术和克泥效工法,对如“豆腐渣”般上软下硬不良地质层进行加固,确保盾构顺利穿越“地质迷宫”。近日,中铁十八局在做好疫情防控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智能科技”一波波来袭,为广州地铁7号、10号、18号、22号线全面复工复产助燃加速,给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疫情期间,中铁十八局各项目运用健康码大数据,在对员工健康状况进行精密“智控”的同时,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BIM技术等“硬核”智能科技手段助力复工复产驶入“快车道”。目前,该集团581个在建项目正陆续吹响“复工号”,截至3月5日,国内外已到岗的项目管理和作业人员近5万人。

    国内管线规模最大的桥梁工程——广州南沙红莲大桥施工中采用BIM技术模拟施工,对重点工序进行可视化交底,钢筋笼等上万种钢构件通过云计算后导出下料单,在钢筋加工场通过智能钢筋自动剪切、弯箍机器人进行“智造”,实现“多快好省”。

    在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A5标、广州地铁10号线东湖站、亚运会配套工程——杭州下沙路项目,建设者采用“软硬通吃”挖槽“神器”——双轮铣进行挖槽作业,确保地连墙成槽安全和质量。

    在我国华南地区最长海底隧道——厦门海沧海底隧道,项目部采用多功能智能衬砌台车和“全孔一次快速帷幕注浆施工技术”,破解了海底隧道防渗水世界性难题,300米明挖段变为“160米双连拱暗挖+140米明挖”工法优化,使工效提高近4倍。

奏响春天的旋律
做一个“硬核”项目经理
“BIM+”助力抗击疫情
北海市“跨海第一桥”施工正酣
智能科技让复工复产驶入“快车道”
施工人员进行张拉作业
率先推复工 奋力保节点
韶关输气管道项目生产动能迅速提升
5G信号保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