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铁臣
55年前,我这个出生于皖北贫苦农民家庭、初中毕业的“秀才”,满怀憧憬地走进军营,当上了“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铁道兵。6年后,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27岁的我与邻村23岁的“赤脚医生”在“杨楼村”的一间破旧草房里喜结良缘。
婚后14年,我随部队转战南北,走小路修大路,舍小家为大家,参加了襄渝线、京通线、横南线等国家重点工程的修建。直到1984年,我与爱人才结束了“牛郎织女”式的生活,落户于“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的花园式铁路新村。
在新中国成立55周年之际,我从中铁十六局三公司纪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茶余饭后,我将几十年间收藏的各类相片加以归纳整理,按时间跨度分为12组,涵盖了“走进军营”“新婚之喜”“宝宝出世”“周岁留念”“奋斗足迹”“首都留影”“生活休闲”“天伦之乐”等系列。
在所存照片中,“首都留影”系列嵌入了我们一家50多张照片,现已成为永久的纪念。
1971年3月初,在北京转车之际,我踏着积雪,在北京车站、天安门广场拍下有生以来首次到京的黑白照片。那时我身着草绿色军装,一颗红星头上戴,红色领章挂两边,胸前佩挂“为人民服务”纪念章。拿到手的照片上印有“北京天安门留影”7个大字。
1973年底,部队奉命转战京通铁路。此后,利用探亲的机会,我与爱人、子女、父亲、岳母一起游览过天安门、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历史博物馆、故宫、八达岭,留下了一张张纪念照。1986年秋,我和6岁的儿子参观人民大会堂。进门时,工作人员对身背木头枪的儿子笑着说:“小朋友,小心点,别让枪走了火!”儿子答:“别害怕,我的枪没子弹!”
几天后,左邻右舍看到我们家的相册,十分羡慕地说:“你们一家人中有9人到过伟大祖国的首都,就连刚满周岁的孩子也游览了北京,真是太幸福了!”
在家庭相册中,有两张照片十分珍贵。
那是举国欢庆共和国59岁华诞之际,我带着全国老年人征文大赛组委会的邀请函和获奖喜报,带着公司领导和离退休职工的祝贺,乘特快列车赶往北京,参加在首都国谊宾馆举行的全国第四届《感动人生》征文大赛颁奖大会及系列活动。我有幸与著名表演艺术家、国产影片《柳堡的故事》中“二妹子”的扮演者陶玉玲等书画名人、与会代表合影,并请“二妹子”在我的《品味笔耕》二等奖荣誉证书上挥笔写下“陶玉玲”3个刚劲有力的大字。
颁奖大会结束后,我们集体参观了北京鸟巢、水立方、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卢沟桥,首次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请摄影师给我拍下了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门地区管委会颁发的、印有“杨铁臣同志于2008年11月24日9时44分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台,特颁此证书”,扉页上镶着我面带幸福微笑的5寸彩照。接过证书,我双眼停留在“9时44分”这几个字上。太巧了,“44”“9”正是我的出生年月。从此,我的家庭相册里又增添了一张记录欢乐而难忘的瞬间、值得永远珍藏的照片。
我的家庭相册中,有自己撰写的记录,有我在党的阳光沐浴下,在“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歌声中的成长历程,有展示铁道兵五十三团的战斗历程和中铁十六局三公司的发展历程。《岁月如歌》回忆录中收藏的年近八旬的母亲留给我们的第一张,也是最后一张纪念照。
1985年中秋节,我回家看望母亲。眼见母亲稀疏的白发,纵横的皱纹,昏花的双眼,弯如弓形的腰背,顿觉心痛。当晚,祖孙三代围着八仙桌,边吃月饼边赏月,边聊家常。母亲讲了很多话,她说,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家穷得吃了上顿没下顿,顿顿不饱,借了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新中国成立后,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我想上南方遛遛,坐趟火车,照照相,这样到死也暝目了……
老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关心,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啊!想到这些,我便从老家把母亲接到浙江鱼米之乡的湖州。见到我们的新居,看到活泼可爱的孙子孙女,她那快活的心儿似流水一样欢畅,白天听听《女驸马》,晚上欣赏《霍元甲》,有时还让我念几段《杨门女将》的古书给她听。待到百花开放时,我陪着母亲游览了南京长江大桥,并为她拍下了照片。照片中的母亲手扶栏杆,笑容满面,正视着眼前的世界,精神矍铄。她的背后,是高耸的桥头堡、美观的玉兰花灯柱和绿色的花草树木。
“饱经风霜的老人出门旅游”成为故乡杨楼村里的头号“新闻”,老家人沸腾了。有的人说:“三奶奶,还是您老命好!”还有的人说:“三老太,您是咱村第一个到过南京长江大桥的老人,真有福气啊!”
母亲听了乐滋滋的,整天沉浸在幸福与甜美的回忆之中,好像一下子年轻了十几岁。她每天挪动着小脚,拄着枣木拐杖,向左邻右舍不停地诉说着第一次出远门的喜悦、坐火车的感受、游南京的见闻和拍照片的心情。尤其是那张照片,她如获至宝爱不释手,今天给这个人瞅瞅,明天让那个人瞧瞧,看完就装在口袋里,生怕给弄脏了。她还时不时地以骄傲和自豪的口气对常来串门的老人说:“这相片是二儿子在南京长江大桥请人照的,如今国家强大了,‘神人’也多了,那么深的水里竟能造起那么长的桥来,还是共产党领导得好啊!”
或许是南京之行和这张照片的独特魅力驱散了母亲心灵上的孤独,医治了生理上的衰老,在这以后的9年间,母亲竟没得过一次病,成为当时全村唯一的88岁的长寿老人。
此时,我和老伴、女儿女婿、儿子媳妇在客厅里品着香茶,再次欣赏着老照片,吟唱着庄重、亲切、自豪的经典歌曲,犹如我们一家又从“天安门前走过,胸怀宽阔胜似海洋……”
作者单位:中铁十六局三公司
 
      
 上一版
 上一版 
       



 语音读报
语音读报 放大
放大 缩小
缩小 全文复制
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