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静
那年他23岁,记忆力超群。在工地上,跟着一个快退休的老师傅。
师傅岁数大,爱随身揣个小本,走哪儿记哪儿,一思考还喜欢咬笔头,导致每支笔都“伤痕累累”。后来和师傅混熟了,他给师傅起了个外号——“烂笔头”。师傅呵呵一笑,“那你就是‘好记性’了?年轻人,没听过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吗!”他有些不屑,师傅不懂年轻人的世界,年轻人靠的是脑子。
每次在现场发现问题时,师傅都认真记在小本上,而他则会在心里默念几遍。冬天,看师傅写字时手冻得通红,他于心不忍,“师傅,别写了,我都记住了,回去再写。”师傅笑笑,“你记你的。”他有些生气,觉得师傅不相信自己。上学背课文时,他看几遍就能背个八九不离十,更何况现场这点丁丁卯卯?
他忘了有句俗语叫“秋后算账”。一天,因为之前完成的一项工作引出矛盾,他和一名同事展开了一场口水仗。对方咄咄逼人,他却节节败退。由于时间太长,当时的很多细节已经记不起来了,任他想破头也没记起多少。师傅看到他的囧样,回办公室找出小本,一页页翻起,找到那天记录的工作内容,才给他解了围。
他感激师傅,却仍然不苟同师傅的“烂笔头”。他又想出新招:每次去现场,先记在脑子里,晚上再录入电脑。
师傅岁数大,不懂电脑,曾问他,“这靠谱吗?”他语气里充满自信,“电脑比人脑还靠谱,要不我教教您。”师傅最终还是坚持他的“烂笔头”,“电脑可以学,小本还得记!”
他的电脑“记性”是好,却也容易“生病”。一次他查记录,莫名其妙地黑了屏,修好后,里面的资料也没有了。工作还要继续,他和师傅说明情况,借来小本,一页页翻起、记下。
还本子时,师傅叫住了他,“知道我这小本的重要性了吧。你是年轻,但工作不能眼高手低,要踏踏实实地把‘好记性’和‘烂笔头’用起来。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是不是这个理儿?”他有些脸红,琢磨着去办公室领个新本。
最终,他想明白了,师傅说的对,好记性确实不如烂笔头,他是年轻,但不能做那个眼高手低的年轻人。
作者单位:中铁十四局房桥公司

上一版



语音读报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