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惠婷
那是一个秋天的午后,我们坐在高高的玉米堆上,参加学校组织的秋收劳动。我们一边干活,一边和老师聊天。老师说,未来要实现现代化,你们要用上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是什么呢?我的心里充满了好奇与想象。那一年,我大约10岁,秋日的高阳照在我们的身上,也照在我这颗装满了希望与幻想的心上。
小时候,我的童年充斥着噼里啪啦的算盘声。爸爸是村委会的会计,我们家有很多的账本,它们都被爸爸分门别类地摆放在一张雕花的桌子上。那是我们家唯一的一张桌子,也是家里的禁区,尽管家里有5个孩子,但我们从来都不敢动爸爸的这些“宝贝”。农闲的时候,看着爸爸抱着他的那些账本写呀写、算呀算,算盘被拨得哗啦啦地响。“二一添作五、三一三十一”,听着爸爸嘴里念着“顺口溜”,一排排黑珍珠似的算盘珠,在爸爸灵巧的手中来回飞舞,算盘上变幻着各种各样的布局。不时地,爸爸会停下来在他的账本上写着。
那是我最早接触的数字计算。
后来上了小学,老师也曾教过我们打算盘,当我触摸到算盘时,心里无比地温暖。
上大学时,我懵懵懂懂地选择了理工科。大一学习了高数,那些复杂的计算特别繁琐,不是简单的人工计算所能应付的,老师让我们借计算器。计算器!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一个新鲜的设备,我又好奇、又发愁,向谁借呢?当我找朋友借来了计算器时,内心竟一阵激动。昔日那些在草稿纸上画满了算式、用时很久才能计算出来的一个数字,在计算器上仅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的时间就能被轻松搞定。
大二学年,我们开设了计算机这门课程,学习BASIC语言。从前老师为我们描绘的美好与神奇竟然在这一天展现在自己面前。当我第一次走进计算机教室的时候,对里面的一切都是新奇的、未知的。同学们按照老师排好的顺序依次进入,换上拖鞋安静地坐到自己的位置上。那个年代,计算机还是人们眼中昂贵的设备,我的母校当年也只有有限的计算机教室,每个院系、每个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在进行计算机课程的实际操作时,都需要学校的统一安排。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祖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飞速变化,计算器已成为员工的日常工作必备用品,不再是昔日我眼中的神奇物件。
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单位已经开始采购并使用台式电脑,虽然还是DOS系统,虽然数量有限,但是,这象征着我们从此告别了使用传统的计算方式的岁月,我们的国家已经跨入了信息现代化时代。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建筑工程的承揽也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了市场经济,1997年1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在法律层面上对建筑工程的管理进行了加强、对工程实行招标发包进行了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工作的需要,我所从事的工程造价工作也从传统的手工计算过渡到了软件使用,不再需要一页又一页地手写、一项又一项地进行造价依据的查寻、一个又一个数字的计算,软件给人们提供了便捷的工作方式,使计算结果更加精准。我们的办公设备也从起初的多人共有升级到了人手一台。新的计算模式、新的设备应用已经渗透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
曾经,我那近百岁的母亲多次感慨道,年轻时说的“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现在真的实现了。从童年时期对计算机的畅想、向往到如今的高科技、大数据,改革开放40年来,我的所见所闻、所作所得有了很大的变化,国家的发展与人民的生活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下,我的家庭、我的父母与儿女与祖国一路风雨,一路同行,无时无刻不在感知着祖国的富强与繁荣。
作者单位:中铁十七局建筑公司

上一版



语音读报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