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积成
我有幸参与了国家第一条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及青藏铁路延伸线——拉日铁路工程建设,从“天路”到“天梯”,流过汗也流过泪,历经过生与死的考验,最终收获了人生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2001年6月,党中央批准建设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工程。这条全长1956千米的高原铁路工程建设,需要翻越4000米以上的高海拔无人禁区。当时,我所在的单位兰州铁路建设集团第三工程公司受命参建青藏铁路格尔木至南山口一期铁路既有线改造工程。
听说去青藏高原修铁路,要历经高原缺氧、荒无人烟、艰苦决战、背井离乡等诸多考验,当时很多人不愿意去。在组织的召唤下,时年32岁的我顺利通过健康体检,成为建设大军的一员。我们沿兰州、西宁、格尔木从低海拔逐阶而上,第一时间奔赴前线。
初次来到这座高原城市,心中忐忑不安。项目部驻扎在格尔木市南郊国道边的一个汽车修理厂内,距离南山口大约十几公里的路程。驻地有卫生室,并配备了专业的医护人员、基本的医疗设施和各类抗高原常用药品。一日三餐的伙食,是按照科学膳食结构,再根据高原地区特点合理配置。
项目部领导经常提醒队友们:“走路要慢一些,不要跑,不要跳,避免剧烈运动。如果感冒了,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决不能拖延至引发高原病。”在这里,便携式氧气罐成为野外工作者的必备物品,也许是年轻的缘故,在格尔木6个月的时间里,我从来没有用过氧气罐。看着需要氧气补给的同事们,我曾一度以为是他们身体抵抗力太差的缘故。
2001年11月14日,青藏高原发生8.1级地震,昆仑山南缘瞬间形成了长约450千米、宽数十米的地震破裂带,导致昆仑山口最具标志性的铭碑倒塌。由于发生地点人迹罕至,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让我们再一次对大自然产生了敬畏之情,让我更加懂得珍惜幸福的生活,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机会。
6个月的工程建设时光是短暂的,留下的是人生中最难忘的记忆。只有勇于适应艰苦的环境,挑战自我,保持坚定的决心和信念,才能战胜种种困难。在完成一件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后,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的潜力惊人,人类拥有伟大的力量。
2010年12月,青藏铁路的延伸线拉萨至日喀则铁路开工建设。我再次踏上开往拉萨的火车,沿着自己参与修筑的“天路”向西进发,投身到高原铁路建设中。这时,我早已成为一名中国铁建人。与9年前的格拉段施工建设相比,拉日铁路的建设环境有了很大改善,驻地没有了当年的医务室,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专业、设备更加先进的“工地医院”。
2001年在格尔木,我完全不用吸氧设备,9年后,我要时刻与高原反应做斗争,因为高原缺氧导致我整夜难以入眠。我经常要去工地医院吸氧气,但依然缓解不了我的偏头疼。
2014年8月16日,拉日铁路顺利通车,铁路建设者也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
从32岁到41岁,再到如今的50岁,从“天路”到“天梯”,再到祖国其他地区的建设,时代在变迁,但高原建设者“艰苦不怕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的精神却激励我前行至今。
作者单位:中铁二十一局六公司

上一版



语音读报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