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19年03月12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水饺里的乡愁

刘 震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19年03月12日   4 版)

□ 刘  震

    如果问想家时最先想起什么,对我而言肯定是水饺。跟最亲近的人一起吃的饺子,是回家探亲时餐桌上最有仪式感和归属感的饭食。

    621元一顿的饺子,你吃过吗?我每个季度都会吃一次。去年太奶奶去世,我才意识到爷爷奶奶也早已过了古稀之年。因此我给自己订了个计划,每个季度抽三五天的时间带着妻子和孩子回趟老家。掐指算来,今年已经5次有余,也算是超额完成计划了。而621元,正是从青岛到老家长清的往返车费。

    父母正值壮年,他们都在城里打拼,很少有时间回家看看。作为第一批留守儿童,我的幼年时光大多是和爷爷奶奶一起度过的,因此我与爷爷奶奶的感情也更为深厚。爷爷奶奶和大多数农民一样,一辈子在土地上刨食讨生活,几十年辛苦攒下的微薄积蓄,不足以帮助子女在城市中买房置业,更别说进城养老。他们没有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没有退休职工的从容悠闲,有的只是成日的操持和忙碌。所有的欢乐和欣慰,不过只是在人前说一句:“我孙子在哪个大城市、哪个单位上班。”

    生在孔孟之乡,少年时便深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古语。从古至今,无数游子深埋思念、告别家乡,奔走于五湖四海。身处城镇化和老龄化相互叠加的时代大潮里,无数农村人含辛茹苦将子女养育成人,供子孙接受高等教育,拼尽全力为子女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付上首付。

    虽然妻子晕车、女儿还不满周岁,但每次回家看到老人脸上流露的笑容,我都觉得之前的奔波劳累是值得的。子女的成长,都是以父母的衰老和付出为代价。子女到城市寻求生计,许多成本无形之中转嫁到父母身上。俗话说:“胳膊折在袖子里。”即使父母吃了再多的苦、忍受了再多的孤独,他们嘴上也只会说:“以后忙就少回来几趟,来回路费那么贵。”或者说:“在外面好好干,不用挂念家里。”如今,他们虽然不用再为生计发愁,但却缺少了子女的陪伴。在奔向小康生活的路上,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期许,团聚,可以说是异乡人最大的梦想。

    今天的人们,其实是可以做出选择的。今年回老家探亲时,我与妻子分享了老家四季的农事,带她认识街坊四邻,从爷爷奶奶那里获知了许多他们那代人青葱岁月里的故事和样板戏。条件都是创造出来的,亲情和孝心不能降格以求。想通这一点,即便千山万水相阻隔,也阻挡不了孝老敬亲的脚步。 

    从“蚁族”“蜗居”到“候鸟家庭”,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难处,每代人都要走上自己的道路,但困苦和悲情并不是亲情的原始色,不管我们在哪里、有多忙,一定要记得常回家看看,跟老人聊聊工作,给邻居送个礼物,邀要好的兄弟小聚,陪孩子到河里抓一些河鲜。亲情并不复杂,亲情更不是拖累,亲人在的地方,反倒是我们放松自我,疗养身心的好去处,只有爱家的人才不会迷失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亲情本不该有距离,不论是空间上还是心理上,如果不知道如何用言语表达,那就用行动表达。

    没有了红瓦炊烟、绿水青山,乡愁就无处安放;没有了亲情感恩、情感归宿,良心同样无处安放。在离开故乡,宜居他乡的城镇化浪潮中,应让自己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也应尽力让家庭更加稳固,让亲情不被冲散。

    如果有时间就回家看看吧,陪老人聊聊天,再吃一顿或淡、或咸,却永远在他乡买不到的饺子。饺子就酒,迷蒙了双眼,微醺了乡愁……

    作者单位:中铁十四局四公司

 

两会春风吹
一封家书
乡村风景(油画)
君子当成人之美
好强的母亲
雁字诗行
水饺里的乡愁
与雷锋同行(歌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