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18年12月29日 星期六
往期回顾

赶早

侯延波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18年12月29日   8 版)

    □ 侯延波

    “赶早不赶晚”,这是我的母亲经常对我说的话,也是她一辈子坚守的信条。

    小时候,父亲在外地工作,家里的农活和家务全靠母亲一人。家里有四个孩子,最大的十三四岁,最小的我只有四岁。家里有七亩地,分散在村南和村北,从家里到地徒步需要一个多小时。农忙的时候,母亲经常四点半就起床,把饭做好,熥在火边,然后告诉睡眼惺忪的我们,饭做好了,一会儿起床记得吃饭。然后就扛上农具,匆匆去地里干活儿,到中午时分回家做饭。虽然很苦很累,但是她从没有抱怨过,就这样,虽然母亲是一个人干活儿,我们家的农活儿也经常赶在前面。

    那时候,因为穷,谁家的孩子娶媳妇办宴席都要去各家各户借碗。母亲为了提前准备,经常用积攒的一些塑料鞋底子、塑料盆类的去换碗,一次换几个,一次换几个,我上六年级的时候,家里的碗已经摆满了橱柜。母亲说,这样娶媳妇的时候就不用借碗了。只是后来我结婚的时候,已经流行在酒店宴请,家里的碗也就分给了别人。

    孝敬老人在母亲的观念中十分重要。她总是说孝敬要赶早,人活的时候对他们好点,吃点好的、穿点好的,人没了,就是烧汽车、烧房子有什么用。每次去集市回来,母亲都会为爷爷奶奶买点东西,有时候是一件新衣服,有时候是一双鞋,总不会空手回来。每次做了好吃的,母亲总是先盛好,让我趁热给爷爷奶奶送去。现在母亲老了,自己也是腰酸腿疼,走路都费劲,但是她还是坚持照顾卧病在床的姥姥。我们都劝她,不要去了,自己都需要别人照顾,还照顾姥姥?母亲只是说这是做孩子应该尽的本分。

    上初中,我到县城去上学。住校,每周末回家一趟。母亲总担心我在学校不舍得吃,总嘱咐我要舍得吃,多吃点。但是每周我还是花20块钱。母亲为了让我吃好,周三就开始准备我周末要吃的、穿的、带的东西。每周五,母亲六点都会在村口的公交站等我,有一年冬天,因为下雪堵车,母亲在公交站足足等了三个钟头。远远地我看到母亲在路边焦虑地徘徊。见到我,母亲小步跑过来,一把抓住我,说怎么才回来,饿坏了吧?母亲总是会给我准备好我爱吃的饺子、拽面之类的。周末总是过得很快,周日下午是母亲最忙碌的时候。从吃了午饭,她就开始准备我上学要带的东西。新蒸出来的包子、自制的辣椒酱、油条、米饭等等,我总是嫌太沉,总是偷偷把包里的东西往外掏出来一些,但每每上车后发现东西还是回到了包里。

    工作后,到天津上班,和母亲见面的机会少了,沟通方式也只是每周打一个电话。和母亲在电话里唠唠工作和生活的种种,母亲总是会嘱咐我,做事要做在前头,上班要早点去,提前准备等等。

    也许是受母亲的熏陶,从2009年参加工作至今,在工作中大部分时间我能做到赶早。每天七点半赶到公司,提前将办公室打扫好,将一天要做的工作记录下来,分清轻重缓急,排上序号,完成后一项项消掉。出差、开会、领导交办事项等等我也是提前准备好。赶早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

    作者单位:中铁十八局建安公司

百岁老人与指甲花
赶早
让书籍相伴一生
养生之道
雾凇奇景(图)
使命召唤
冬 梅
戴帽子的人
我与“粮票”的故事
那一年,这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