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美华
14载寒来暑往,历任6个项目的经理,从一名技术员到中铁十四局大盾构公司副总经理,从一名风华正茂的青年成长为睿智刚毅的管理者,周庆合风雨兼程,砥砺前行,已累计为企业创效近亿元,在中铁十四局第二届“创效功臣”评选中拔得头筹。
谈起创效秘籍,他谦逊地说:“刻苦一点儿,努力一点儿,用心一点儿,奏好‘创、挖、誉’三部曲,就是我的心得。”
抓住创效牛鼻子
“技术创新、方案优化是做好项目创效文章的重头戏”,这是周庆合最深的体会。
周庆合负责的北京地铁8号线二期项目,是国内首个在密集平房区采用长距离叠落盾构法施工的项目,其中80%的线路要下穿老城区古建民房群,对地面沉降控制要求极严。一年多来,周庆合坚持每天天还没亮就到地下20多米深的施工现场安排工作,然后再回到办公室。
面对这块“烫手山芋”,周庆合致力于技术和方案创新,先后组织成立了盾构机建造、盾构机掘进、下穿风险源管理等10多个专家组,施工中遇到问题大家聚在一起研究、讨论,有时还要进行预演,确保每道工序尽可能达到最优。
南锣鼓巷车站原设计在平安大街下偏北方向,方案经过了多轮专家论证。然而,周庆合心里还是不踏实。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一个人在办公室里苦思冥想,反复推演。
周庆合认为,人行步道下面的管线存在太多不确定性,经多次论证梳理,最后将车站位置整体向北平移17.6米,全部避开市政管线,再向东平移4.5米,将接收井长度压缩1.2米,使接收井位置全部让开南锣鼓巷路面,最大限度减少管线改移工作量,被业界称为“最完美的优化,最完美的结果”。
周庆合是技术人员的主心骨。每一次论证他都参与,每一项技术创新他都带头。最终,该项目克服各种复杂环境影响按期完工,被验收专家组称赞为“创造了北京地铁盾构施工的新纪录”。
此外,该项目在方案优化中增加了什刹海铺轨基地、景山接收井等,不仅优化了本标段的施工组织,促进了企业创效,更有效缓解了全线施工组织压力,被业主作为方案优化典范进行宣传。
激发全员参与创新
“人人参与创效,才能创造奇迹。”周庆合又道出了一个秘籍。
“大直径盾构机的操作团队,一个班接近100人,几十道工序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工期,增加成本。”京张高铁技术总工杨圣健介绍。
在京张高铁施工关键时期,周庆合敏锐地发现部分工人工作激情不足、主动性不强的问题,他与盾构副经理、盾构机长、各工班长、一线工人分别进行深入谈心后发现,部分员工存在负面情绪的原因,有的是与同事间误会没有解开,也有的是对一些制度办法不理解。
他及时召开专题座谈会进行开导疏解。第二天,盾构队工效大幅度提升,直到工程贯通,再未出现一次故障性停机,工效超出预期近1倍。
“一有时间,周经理就会跟我们围在一起,每个施工方案、每项施工组织都要和大家一起讨论。”京沈高铁技术总工郑爽说。白天忙于日常工作,晚上静心研究问题,周庆合从不让问题过夜。
“主动干工作和被动应付,工作成效差异很大。”周庆合说,基层人员技能水平和思想境界各不相同,最大限度营造充满生机活力、凝心聚力的氛围,能更好激发全员工作潜能。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周经理带领大家制定的大小方案成百上千,涉及方方面面,他把我们的潜力都挖掘出来了。”京沈高铁项目副经理王磊说。
据统计,在他带领的京沈高铁项目技术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技术成果、小发明和小创造,累计创效数千万元。
建设精品工程
2013年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周庆合负责的北京地铁8号线南锣鼓巷项目工地。他陪同总书记走过钢筋加工厂,走进农民工宿舍,深入20多米深的竖井……在之后的工作中,他始终牢记总书记对项目的嘱托——“建设精品工程”。一直以来,他不敢有丝毫懈怠,力求每一个管理细节、每一个施工方案都更加完美。
他负责的北京地铁8号线二期工程获得“全国市政金杯”金奖,什刹海、南锣鼓巷两个车站获得“长城杯”金奖。他带领团队研发的《盾构机长距离连续下穿古旧平房的课题研究》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为企业创造了无形价值。
无数个日夜,周庆合为了企业的效益,为了企业的品牌,用“绣花”的功夫干着钢筋混凝土的工作,不允许有一点儿瑕疵。
在北京市建委的综合考评中,项目部多次名列第一,为中铁十四局中标北京地铁8号线三期下穿天安门广场等数十项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京沈高铁望京隧道到京张高铁清华园隧道,近10年来,周庆合那消瘦的身影没有离开过北京地铁市场。如今,两个隧道都已顺利贯通,并以优良的工程质量成为业界的样板,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中铁十四局在北京地铁市场也实现了滚雪球式发展。

上一版



语音读报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