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18年12月09日 星期日
往期回顾

两代人的大城“小事”

王强强 王飞辉 彭海龙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18年12月09日   3 版)

通讯员  王强强  王飞辉  彭海龙

    毗邻港澳的广东省珠海市,是我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4个经济特区之一。在这座极富魅力的改革开放之城,李优家的两代人用一种普通却不平凡的方式参与并见证了珠海的壮大腾飞。

    李优,是中铁十八局一公司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项目部副经理兼安全总监。他对珠海有着别样的情愫,因为在这里他参与了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建设,也因为这里有他的岳父——中铁十八局原板障山隧道项目经理王广斌奋斗过的足迹。

    板障山隧道是连接珠海拱北与香洲的一条重要公路隧道,全长1210米,于1988年开工建设,1990年竣工通车。“按现在的标准看,板障山隧道并不长,合同额也才3000多万元。但在20世纪80年代末,这条隧道却是我们公司当时施工难度最大的。”说起板障山隧道,王广斌眼睛闪闪发光,嗓门儿也提高了不少。为了赶在珠海经济特区成立10周年时通车,中铁十八局从瑞典引进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两臂和四臂液压钻孔台车,搭配自主设计制造的简易台车,共同投入施工生产,并采用国内比较少见的光面爆破、围岩量测、喷锚支护等新奥法施工技术,创造了当时全国隧道开挖新纪录。

    “跟爸当年相比,现在各方面的施工条件不知道好了多少倍。”李优接过话匣子,“我们不光有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喷锚机械和混凝土喷射机,还专门定制了4套上亿元国际顶尖水平的泥水平衡式顶管机。”拱北隧道全长2741米,包含施工难度极高的255米隧道暗挖段。在施工中,中铁十八局建设者采用世界隧道建设领域的新技术——“曲线管幕+冻结”施工法,用36根单体直径1.62米、总长255米的钢管组成环形管幕支护体系,防止暗挖段周围土层坍塌及地表沉降,再采用超大断面水平环向一次冻结技术,把松软的含水土层变成冻土,以利于隧道开挖作业。“我们攻克了超长、超大曲线管幕施工领域一系列世界级技术难题,创造了‘零误差’的曲线管幕施工纪录。”李优脸上那自豪的神情,与王广斌如出一辙。

    “这些年发展进步的不光是技术设备,施工条件也改善了不少。我们当时在板障山施工时连通风设备都没有,一干活儿隧道里到处都是粉尘和废气。尤其是爆破后浓烟和粉尘夹杂在一起,不少职工都被‘熏’得晕倒在隧道里。现在的隧道施工条件跟过去相比,真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言语间,王广斌有点羡慕起自己的女婿。

    “是啊,听爸说,他们在干板障山隧道时,每人每月的伙食费只有60元,每天的生活费还不到2元,别说猪肉,连点油花都没有,常常是白米饭加咸菜。”李优对老一代人的艰苦奋斗精神钦佩不已,“现在,我们项目部每餐都是自助餐。有的孩子假期来探亲,待了10多天,长了5斤肉。”

    一座城、两代人,王广斌和李优从板障山隧道干到拱北隧道,不仅见证了中国隧道技术在改革开放中逐步领先世界,也见证了珠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国际化大都市。他们坚信,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开发建设,他们与珠海这座城市的故事还将继续……

 

上好三堂“第一课” 把好铁军“三道关”
创建特色品牌 为党建工作添彩
“五个一”活动加速青年成长
5名外籍员工入职 开启国际化引才模式
用过硬的作风选作风过硬的人
项目员工下班后在“流动图书角”阅读学习(图)
介入手术挽救50多名患者生命
村企鱼水情 共奔致富路
两代人的大城“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