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庞曙光 通讯员 姜 晗
“一条邕江穿城过,一座青山城中坐。青山伴着绿水转,绿水青山都是歌……”夜幕降临,邕江两岸的景观灯次第亮起,市民们伴随着《绿水青山都是歌》的旋律翩翩起舞。
随着由中国铁建投资建设的邕宁水利综合枢纽工程全面完工,南宁邕江综合整治和水利开发项目于日前向市民开放。从以往唯恐避之不及的荒草滩,到如今成为扮靓城市的“生态景观带”,南宁市民从“母亲河”邕江环境的巨大变化中,深刻感受到改革开放40年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所取得的可喜成就,也对中国铁建提出的“智慧建造”“生态建造”等全新理念有了全新认识。
由“平面”到“三维” 智慧建造引领潮流
总投资62亿元,建成后总库容7.1亿立方米、通航标准2000吨级、多年平均发电量2.206亿千瓦时……
作为中国铁建规模最大的综合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者,如何尽快适应“水战”,克服因施工方式多变、高强度施工周期长、交叉环节多等众多困难,圆满完成建设任务?项目建设团队经过深入调研后,在水利行业率先提出“智慧建造”理念。
“我们在水利行业首家全面引入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进行施工。”中铁二十局邕宁水利综合枢纽项目经理宋成年介绍,相比于传统设计图,BIM技术通过电脑将整个工程进行一次预建造,可以提前对结构受力、材料消耗等进行精确计算,从而解决许多平面图纸不能解决的问题。
进场之初,该项目技术团队就花了近3个月时间,将近千张不同专业的抽象平面图纸转化为逼真的三维模型。建设过程中,项目部专门成立了BIM技术部门,并全面引入BIM+VR(虚拟现实)、BIM+GIS(地理信息)、BIM+RFID(电子标签)及BIM5D(施工阶段精细化管理平台)技术,利用其可视化表达、可仿真模拟、信息集成及协同管理等特性,对施工进行全天候、全方位、全要素、全过程管控。
借助这一全新理念,中铁二十局邕宁水利枢纽工程项目部不仅创造了深水围堰日均填筑量3.4万立方米、大体积混凝土单月浇筑量超5万立方米、60天内完成10万立方米混凝土导墙浇筑等深水区施工速度纪录,还顺利通过国家水利部水利安全标准化认证,并被广西大学列为教学基地。截至目前,该项目技术团队已完成科研立项两项,发表科技论文8篇,申报专利9项。
2018年3月15日,水利部副总工程师庞进武率14名水利专家现场调研,将该项目列为全国水利建设BIM应用示范工程,使他们真正成为BIM技术潮流的“引领者”。
变“破坏”为“保护” 生态理念贯穿始终
一份来自珠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关于邕江鱼类资源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邕江原生鱼类正逐渐减少,除了过度捕捞和水质污染等原因,大量水利设施建设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据了解,整个邕江中共有100余种鱼类,其中包括10余种珍惜鱼种,每年4月到7月,这些鱼都要返回各自的产卵场地繁衍后代,大坝建成后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原始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也是邕宁水利建设者一直高度重视的问题。
“我们提出‘生态建造’理念,追求建设与保护并重,着力打造生态环保工程。”站在位于大坝右岸的生态鱼道前,中铁二十局项目总工程师惠建伟介绍,这个长达400米的仿生鱼道,就是为鱼类洄游产卵建设的生命专用通道。
因大坝建成后上下游之间有5米的水位差,为了确保大坝建成后鱼类能够自由穿行,他们特别在大坝右侧设计了长400米的缓降通道,通道内设置大量仿生态六棱柱,既能够减缓水流速度,也能让体形不同的鱼类选择不同宽度的缝隙通过,从而避免水利工程建成后,给上下游水域环境和生态链造成“截断”式破坏。与此同时,为了能有效监测鱼类通行情况,了解邕江水域生态链和生物环境,大坝建设者还在仿生鱼道内设置了鱼道监测系统。
“事实证明,建设与保护是可以同步进行的。”惠建伟介绍,在整个建设过程中,为了保护“一江清水”,项目部采用多种环保施工技术,整个建设过程中未对水体环境造成重大干扰。为了避免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破坏水质,他们还优化施工方案,将传统的混凝土浇筑防洪堤坝方式改为将根茎超长的草种预埋到水泥砂浆中的新工艺,整个防洪堤坝表面是绿油油的植物,下面水泥和草的根部紧紧相连,既达到了绿化效果,又提高了大坝抗洪强度,有效保护了南宁“母亲河”水域生态环境。
“蓄水完成后上游水位将达到67米,南宁市区江面加宽40米,水面面积率提高到10.5%。”宋成年介绍,在百里秀美邕江成为南宁“生态名片”的同时,城市防洪标准和通航标准也将大幅提升,中国铁建在为广西首府打造“中国水城”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在大型水利综合枢纽建设领域书写了新的篇章。

上一版



语音读报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