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玥琪
奶奶床头柜的抽屉里,存放着很多关于她和爷爷的老物件,他们的故事虽然不曾亲眼见证,却时常听奶奶在耳边念叨……
奶奶时常翻看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爷爷一身帅气的绿军装,挺拔而立,朝气蓬勃。奶奶告诉我,爷爷是1965年12月当的铁道兵,因为表现好,当兵第二年就入了党。那个年代筑路人住着帐篷,铁路修到哪就搬到哪,四处为家。“那时候修铁路哪有现在这么好的条件,全靠人挑着担子一筐一筐地运,你爷爷的肩膀磨得都是水泡,破了长,长了再破,不过后来磨成茧子就没那么疼了,也就不遭罪了……”她虽然嘴上说得轻巧,神色里其实还是难掩心疼之意。
奶奶告诉我,在我爸爸3岁的时候,爷爷在部队当指导员,工作特别认真,还立过三等功。奶奶说到这儿明显地兴奋起来,翻出床头柜里那一摞摞红本本挨个给我介绍,这是先进个人,那是优秀共产党员,说到她自己的证书时,不好意思的神色里分明夹杂着小得意,我笑着不拆穿,陪她继续看。奶奶皱巴巴的双手轻轻摩挲着小红本上已经模糊掉的文字,小声呢喃:“这本是你爷爷的革命伤残军人证,他是在年中军训的途中铺手榴弹受的伤,腿上有20多个洞,当时可把我吓坏了,满腿的血,你爷爷倒是硬气,愣是没吭一声,后来阴天下雨总吵吵着腿疼。”看奶奶的情绪开始低落,我赶快问后来的事,“后来啊,”老人的注意力果然很好转移,“你爷爷在部队升了正营级干部,再后来就兵改工了,在运输科工作,到通辽后他们修了很多铁路,通沙线、通火线、通集线等等,可没少干呢!”
“奶奶,您那时候都做什么呀?”
“我啊,我干的花样儿可就多了。”显然,这才是奶奶的“长项”,“我们都属于随军家属,开始在金州的被褥厂给部队做衣服被褥,1982年跟你爷爷去了通辽,我就去酱油厂上班,1985年的时候赶上招工,那时候家属还挺多的,都闲着没事儿,也没工作,我就召集一些职工和家属开了个商店,后来因为总爱‘多管闲事’,就成了居委会主任,开始忙喽……”
爷爷奶奶的故事很单纯,很简单,他们不会刻意去讲述铁道兵时期有多苦多累,只会在翻到老物件的时候说说他们特别的经历。作为倾听者,我捕捉到了那一刻他们眼里闪烁的光芒,我突然明白,我们敬仰的铁道兵精神就是他们奋斗无悔的青春和永恒炙烫的热血。
作者单位:中铁十九局六公司
      
 上一版
      



语音读报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