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18年11月15日 星期四
往期回顾

陈应先:“高铁拓荒者”(图)

铁四院提供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18年11月15日   8 版)

    2017年,陈应先和中国勘察设计大师、铁四院副院长王玉泽亲切交谈。两代大师、两代京沪高铁设计研究者留下了宝贵的“同框”照。从陈应先到王玉泽,再到铁四院京沪高速铁路每一个具体的参与人员,正是他们始终以理性的、坚定的、专业的精神坚守在勘察、设计及科研阵地,以大量严谨细致的前期工作,支撑起中国高铁执着向前推进。

    雷佳民 摄

    1994年,陈应先在京沪高铁设备供应厂家调研。

    铁四院 提供

    2015年,陈应先退休后仍密切关注中国高铁发展,笔耕不辍。图为陈应先正在撰写中国高铁发展论文。雷佳民 摄

    2015年,陈应先在家中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他向记者介绍了自己刚在最新一期《铁道标准设计》杂志上发表的中国铁路网规划的论文。雷佳民 摄

    1986年6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中)在原铁道部部长丁关根(左)的陪同下,视察杭州枢纽,听取铁四院总工程师陈应先(右)的汇报。铁四院 提供

    中国高铁大规模、高标准开始建设之初,陈应先已退休,虽然不能亲手设计高速铁路,但陈应先还经常被邀请回铁四院讲授高速铁路知识。图为2003年他在铁四院线站处作高速铁路专题讲座。他说:“设计研究京沪高速铁路,是铁四院的事业,是每个怀有高铁梦的铁四院人的事业。”

    铁四院 提供

    陈应先在研究京沪高铁技术方案。

    铁四院 提供

    现年86岁的陈应先在翻看自己2001年编著的《高速铁路线路与车站设计》一书。雷佳民 摄

    刘新红 文

    从2008年中国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开通,到现在高铁里程达到2.5万公里,10年间,中国高铁飞速向前。

    高铁“中国速度”“中国品质”的炼成,并非朝夕之功。当我们一次次探访中国首批勘察设计大师、铁四院原总工程师陈应先这位被称为“高铁拓荒者”的老人时,更深刻地理解了高铁快速发展之因。

    少年时代,陈应先因抗日战争爆发辗转香港、湖南、贵州多地求学,新中国成立后毕业于同济大学,1953年进入铁四院。他说,国家之败,往往在于技术落后。

    “高铁最早让我产生震动,是1964年日本新干线建成通车。日本二战战败,国内经济遭受重创,却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建好高铁,实在让人震惊!”陈应先说。

    从那时起,已经做了10余年铁路人的陈应先开始关注高铁。当时,陈应先既为中国铁路现状着急,又隐隐看到了希望,他坚信中国早晚会有自己的高铁。

    “搞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人员一定要眼光超前,适应国家宏观经济发展。”陈应先说。

    正是这种理念和信念支撑,作为铁四院总工程师,陈应先开始组织设计人员搜集国际高铁动态和高铁领域的最新成果。1984年,铁四院编译出版了惠及众人的《高速铁路》。

    20世纪90年代,高铁建设开始在中国萌动。1994年12月22日,由陈应先挂帅研究设计的中国第一条时速160公里的广深准高速铁路建成通车。

    “机遇喜欢有准备的人。如果不是早研究、早储备,铁四院不会有勇气主动请战广深准高速铁路。”陈应先说,当时广深准高速铁路设计人员人手一本《高速铁路》,这本早期高铁研究的著作帮了大忙。

    陈应先同时也是京沪高铁的大功臣。作为京沪高铁勘测设计项目的技术顾问,他解决了高铁勘测设计中的诸多重大技术难题。20世纪90年代,高铁建设终于在中国萌动之时,陈应先已退居二线,但他仍然关注着中国高铁的发展,80多岁高龄时仍笔耕不辍,续写自己的“高速梦”,完成了《高速铁路车站设计》《高速客运站的图型》等专著。

陈应先:“高铁拓荒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