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新红
日前在武汉举行的中国铁建“从设计看未来”投资者反向路演活动中,铁四院向来自摩根士丹利等境内外50多家机构的投资者和分析师,以及《中国证券报》等媒体记者介绍了自身的行业地位及业绩情况、综合竞争优势及企业发展战略。
近年来,铁四院着眼全局、聚焦发展,企业经济规模连上台阶,年新签合同额从45亿元增长至200亿元,年营业收入从44亿元增长至过百亿元。2017年,铁四院的经营绩效考核在中国铁建全系统位居第一。
转换增长方式,实现高位竞进。该院正着力进一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创新驱动,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行稳致远。
电磁所“逆袭”背后的结构调整
在世界最长运煤铁路专线蒙西至华中煤运通道施工中,铁四院电化处电磁所承揽的“三电”迁改(“三电”迁改是指为满足新建铁路需要,对征地红线内既有电力、通信、广电线路进行迁移)总承包工程实现了总价不超概算,得到蒙华铁路公司领导的表扬。
7年前电磁所成立时,正是铁路建设市场大幅收缩时期,而将“三电”迁改纳入土建工程打包招标的政策调整,更让铁四院“三电”迁改总承包市场雪上加霜。电磁所作为只有20人的小所,不禁让人担忧前途何在?
经过深入研究,铁四院决定将各所室分散的“三电”迁改、临时施工电源服务等工程业务归口到电磁所集中管理。实践证明这是一步好棋。成立7年来,该所签订的“三电”迁改工程总承包合同额从几百万元、上千万元,发展到如今的几亿元。电磁所“逆袭”的背后,是铁四院推动全域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多元业务的缩影。今年上半年,铁四院中标禹州站前广场配套工程,在珠海土地一级开发项目中成功出让两宗地块,中标杭州富阳区公租房、河源高新区市政道路等工程,进入雄安铁路施工图审核市场,株洲智轨、苏州有轨电车相继通车,承揽到马来西亚、巴基斯坦铁路勘察设计项目,铁路桥梁球型支座、新型桥梁伸缩缝等产品相继投入市场……
循着时间轴回望,铁四院近5年的发展变化尤其明显:以工程总承包、资本运营、高端产品制造等为主体的创优、创业板块营业收入占比大幅提高,“一主两翼”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在铁四院2018年工作会议上,该院提出将以提升多元管理为重点,充分发挥规划设计优势,积极创造多元项目、促进多元发展,为高质量发展补强薄弱领域。
20余项技术成果背后的创新驱动
今年上半年,铁四院共有高铁站区路网交通规划设计、铁路线路三维设计、城市轨道交通数字化车辆检修等20余项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他们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是系统内唯一一个获优秀级评价的企业。
近年来,铁四院坚持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充分发挥技术人才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企业。从高速铁路到轨道交通,再到公路市政,铁四院形成了相对完备的3大技术集群,技术实力总体达到行业领先水平,部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行业领先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铁四院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奖增至9项(含特等奖2项),获得专利1300余件,成立院士工作站和大师工作室,入选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百强榜,4项成果入选铁路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库……一项项成绩,无不是创新驱动结出的累累硕果。
企业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兴事件深刻启示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大力实施科技创新,牢牢掌握核心技术。现今,我们对装配式建筑、BIM技术的创新实践已经落后,必须加大投入、奋起直追。”铁四院董事长、院长蒋再秋在年中工作会议上对该院精准发力补短板提出新要求。
质量提升“三大工程”背后的理念转变
“提升技术质量,是当前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重中之重。”在铁四院2018年工作会上,该院把实施质量提升“三大工程”列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项重点工作。
这一主动调整,受到与会代表们关注。
在分组讨论时,职工代表们认为,近年来企业整体规模快速扩张,质量效益有所提增,具备了往更高层次提升的基础。但仍存在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亟待将提高产品质量作为首要任务,把全院上下的注意力、着力点转到提质量增效益上。
高质量发展是建立在技术质量提升基础上的。铁四院实施的质量提升“三大工程”涵盖了建立一个坚决贯彻征地拆迁、投资控制、环保等要求的勘察设计新理念;建立一个涵盖分工、考核、监督、奖惩的质量管理新体系;建立一个相关部门主动作为、加强联动、综合施策的技术管理新系统。
优化技术标准、线路方案和站点设置,抓好征地拆迁调查,强化投资控制措施,强化技术程序执行,严格整治质量问题,抓好新技术手段应用,重视职工培训教育……新的部署、新的举措,已写入年度工作报告。
“营造高质量生产的环境生态,坚决保证质量,提供优质供给,是推进高质量发展,打造百年强院的题中之义。”铁四院主要负责同志说。
2018年是铁四院建院65周年。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铁四院人前进的号角已然吹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