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14年11月29日 星期六
往期回顾

父亲的自留地

姚林宝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14年11月29日   5 版)

姚林宝

    我家有一亩三分的自留地,父亲精心呵护着,一天不到地上看看,像掉了魂似的,心里就不舒坦不踏实。自留地成了父亲的精神寄托。

    改革开放以前,农村的土地都是人民公社的,种什么都由队里统一安排。但每户都有一亩三分地是自留的。你想种什么都可以,一般都是用来种菜种粮自己吃。生产队集体分配的粮食一般家庭不够吃,必须在自留地上补充粮食,否则全家一起饿肚子。因此,父亲格外关注自留地,除了参加集体生产干活外,一有空隙就到自留地转转,琢磨给地上种点儿什么,父亲忙碌的身影在我童年记忆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父亲对自留地的盘算心里早有谱。冬季种小麦、棉花、油菜;春季种白萝卜、玉米、番茄、南瓜、地瓜、土豆、黄豆、蚕豆、芝麻等;夏季种白菜、胡萝卜、茄子、黄瓜、西红柿、空心菜、芹菜等;秋天种青菜。农作物一茬儿接着一茬儿,并且充分利用地的空间进行套种。比如地瓜地里种芝麻,既收获了地瓜,又收获了芝麻。棉花地里套种小麦,小麦比棉花成熟期早,两种植物套种,不影响产量。有时油菜地里套种青菜,待青菜长成给油菜给出足够空间。总之,父亲想法设法,因地制宜,将一亩三分地自留地打理得井井有条,没有半点儿浪费。

    父亲对自留地注满心血。自留地肥瘦全靠打理,连续种植的土地也变贫瘠了,不施肥,菜和粮食作物就发育不良,因此,父亲在家里养了两头猪,再养几只羊,自积肥料。哺乳动物的排泄物是最好的有机肥料,那时候生产队的地也正缺肥料,肥料抵作工分,对父亲很有诱惑力。为此,我放学回到家,头件事就是割草。我也经常跟着父亲往自家地里跑,从背影看父亲,单薄身躯肩上再压上近百斤的肥料担子,赤足走在窄窄的田埂上艰难地跋涉前行的样子,感觉父亲有些吃力,我心里难过不能为其分担责任。其实父亲很乐观,没有被缺衣少食的年代压垮,反而更加留心农作物的生长规律,看准农时不厌其烦地挖沟、复垦、平整、碾碎、种植、锄草、上肥、治虫、浇水,慢工出细活,一头钻进地里,忘记吃饭是常事。有时天不亮父亲就跑去地里,有时天黑还没有回家,汗水和露水常常打湿了他的衣服。

    父亲对自留地充满希望。在父亲的精心打理下,农作物郁郁葱葱,像外形俊秀体格健壮的小伙子,令人喜爱。父亲将脱壳的油菜籽晒干后上集镇换成了菜油;父亲也经常用黄豆去换豆腐、豆腐干;地瓜滕、菜根收拾后被父亲拿回家喂猪喂羊;棉花杆、芝麻杆晒干后成了柴火,父亲留着家里烧饭用;地瓜可充饥,母亲变着花样做出地瓜饭、地瓜粥;采摘的棉花母亲先纺线再织成土布,给我们兄弟姐妹做新衣服。自留地上的农作物贴补家用,不仅渡过了难关,还解决了全家人吃饭穿衣的问题,作用不小啊!对此,母亲发愁的脸上绽放出如花的笑靥。

    父亲种了一辈子地,和地打了一辈子交道,对土地感情非常深厚。国家改革开放土地承包到户后,父亲仍然像个壮劳动力似的,每天早出晚归,精心打理责任田,自产粮食吃不完,还让我和妻子往城里带。这让我有些难堪,觉得愧对父亲。父亲在几年前溘然仙逝,他生前讲过一段话我还清楚地记得:“地不会骗人。如果不认真待地,地亦糊弄你。土地肥瘦和收成全靠勤奋和经验,适应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不误农时,卖些力气,精耕细作,自然有收获。”听完此话我恍然大悟。

    读书、做人其实像父亲种地一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辛劳,一分收获,只要有付出,就有收获!

    作者单位:十六局集团三公司

痴心走天涯 乐为筑路歌
最美的风景
高铁工地上月圆之夜
夜幕下的乌镇
读书,是一种修行
安全“三字歌”
眼界决定高度
父亲的自留地
微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