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 岩
人到中年,被诸事牵绊,常郁郁于心,久而久之,就在睡眠上打了折扣,总是早早醒来,辗转反侧,不知所往。为了打发这难挨的时光,就常常随手抓起一本书来读,《季羡林谈人生》就这样走进我的拂晓,在晨光中为我释疑解惑,使我有了参禅般的觉悟。
季老先生好像是从另一个世界走过来的智者,他的经历,他的学识,他的心智,在我看来都是高山仰止。而捧读此书,又仿若一位慈祥的邻家长者,在用他90多年的经历、感悟和思考,悄悄告诉我人生的道理,人生的真谛。全书中正平和,推心置腹,意味悠远,博大精深,让我不得不把它掂了又掂,悟了又悟,任它一点点一丝丝渗透到灵魂深处,为我指导人生的迷津。
先生一生志学,青年时代就远走他国,在诸多困境之中苦心孤诣,满腹经纶后报效祖国,到耄耋之年仍然笔耕不辍,洋洋洒洒为世人留下宝贵的财富。我认为这就是一篇最好的人生注释,是真正的人生,是干净、纯粹、坚定的人生。无论是生活困苦,还是学习中遇到种种困顿;无论是纷飞的战火,还是“文革”的残酷迫害,他研究学问、播洒学问的脚步都没有迟疑半步——这就是真正人生的最好答卷。
有关人生的论题是宽泛的,不是每个坐论其道的人都能摆得正、拎得清的。而对于先生,当然是最有资格、最有资本来为我们谈人生。因为他对于人生的思考,是穿越近一个世纪历程、经历无数人世间风雨的思考,是建立在博大精深的学识、神来运笔的文字后面的思考,是去除了人性的芜杂,挣脱了名缰与利索之后的思考。无论是他看透的或看轻的,还是被他推崇的或弘扬的,都经过了岁月的仔细推敲和世事的细细淘洗,聆听这样一位浸透了学问、悟透了人性、参透了生活的智者谈人生,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信服、不遵从呢!
这本书还告诉我,真正的人生,是有信仰、有底线、有意义的人生。对于人生的信仰,先生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对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对于人生的底线,那就是“要仔仔细细过日子”,意即“多一些典雅,少一些粗暴;多一些温柔,少一些莽撞;多一些人性,少一些兽性”;对于人生的意义,先生提出,要弘扬“在真正的自我中,始终保持不断创造新事物的创造性,和为人们为社会作出贡献的社会性”这样一种精神。先生告诉我们,人生有着丰富的内涵,重要的是要有乐观豁达的态度。做人要“知足知不足”,也要“有为有不为”,人生有走运也会有倒霉,两者会相辅相成,不必时时郁结于心;对待毁誉,要细致的分析,“各人自是其是,而不必非人之非”;人生当然是难得糊涂,更要潇洒从容……
从这本书中,我还知道了有一种人生的态度,叫勤奋;有一种生死的态度,叫淡然。先生98岁高龄驾鹤西去,他这一生,辛勤不辍,掌握了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中亚古代语文等12种语言,在诗歌、散文、著译等方面更是颇有造诣,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好作品,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尤其是他那种看透了人生的本质,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更成为我们人生的北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是先生的座右铭。先生在文中多次谈及生死,经常把人生戏称“造化小儿”,他看淡生死、愈老愈坚的精神品质,总是让人肃然起敬。尤其是80岁至90岁期间,他仍然精神矍铄,聚力凝神,写成长达80万字的《糖史》,之后又专攻吐火罗文A方言的《弥勒会见记》剧本。90多岁的时候,仍然著书立说,笔耕不辍。
先生说:“一个人的岁月决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应该抓紧时间,把想做的事情做完,做好,免得无常一到,后悔无及。”他确乎做到了这一点。
先生还教给了我思想的方法,对人对事的态度,还有对亲情、友情、爱情的一些观点的通达……内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禅趣人生》,我想,先生的文字,凝结着人生智慧且含义隽永,就是我的人生之“禅”吧!而参读这个“禅”的过程,使我对人生的荣辱得失、人性的善恶好坏、生活的阴晴圆缺、聚散离合都有了重新定义。每次清晨拂晓,我都与它相伴,每次的精读深读,都能够使我的思想受到一次新的启迪。这些领悟常如清晨之风吹去了我心上的尘灰,总使我不自觉地微笑颔首,心灵之窗随之徐徐打开,迎接一个新的早晨的到来。
作者单位:十九局集团二公司

上一版



语音读报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