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为兰新高铁新疆段通车日首发列车。 卢民一 摄 |
![]() |
本报乌鲁木齐11月17日讯(记者高 俊)11月16日11时整,全长1776公里的兰新高铁在古称西域的新疆率先开通运营。
这是世界上一次性建成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也是全球第一条修建在高原地区、第一条通过大风地区、第一条穿越沙漠和戈壁地区的高速铁路,还是中国西部地区建成通车的第一条高速铁路,并且同时拥有中国海拔最低和海拔最高的高速铁路两项之最。
它的设计由铁一院独家完成,中国铁建所属10个集团公司参加建设。
从勘测设计到交付施工,用时7个月;从全面开工到交付运营,用时5年。中国的高铁建设者再一次生动诠释了“中国梦”的强劲动力。
针对“严寒、戈壁、大风”三大工程难题,建设者采用“监、防、抗、避、限”5项措施,将每年因大风限速的时间从既有兰新铁路的60天大幅缩减至10天以内。铁一院兰新高铁总设计师王正邦表示,大风吹翻火车的历史不会在兰新高铁重演。
这条崭新的“高速丝绸之路”一飞冲天的同时,也张开四通八达的羽翼,将甘、青、新这片拥有近30%国土面积、煤炭资源占全国储量的40%、石油天然气资源占陆上油气资源总量四分之一的广袤大地连为一体,中国西部就此插上腾飞的翅膀,迈入高速时代。昔日玄奘所描写的“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之路”将成为坦途大道。8个小时之内即可从兰州、西宁直达乌鲁木齐,用时压缩一半以上。乌鲁木齐至成都、重庆、郑州、西安亦可实现夕发朝至。
凭借与8个国家交界的区位优势,横穿整个中国西部的兰新高铁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组成部分,并为这条新时代的丝绸之路装上高速的车轮。
自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起,这条著名的古道在整整1600年的时间里沟通了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大漠戈壁尘封的记忆今天再被唤醒,它看到的不再是商队驼铃,而是5000年中华文明伴随着“一带一路”的再次崛起。
【点评】
继承与创新的杰作兰新高铁新疆段率先开通运营,既是继承,也是创新。
继承,首先是时空的延续。不论是从2100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到其后繁荣了整整1600年的丝绸古道,还是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单线普速的兰新铁路到今天横空出世的兰新高铁,又或者是当下如火如荼的“一带一路”,变化的是时间的流逝,不变的是中华民族致力于对外交流与共享繁荣的美好愿望。
继承,还是精神的传承。7个月完成勘测设计、5年建成交付运营,俨然令人看到了枪林弹雨中的铁道兵、雪域高原上的铁建人。
继承,更重要的是对既有成果的发扬与发展。兰新高铁堪称中国高铁技术的集大成者,黄土、严寒、戈壁、大风、高原、山岭……大多数工程地质难题,在兰新高铁都能看到。正是得益于郑西、哈大、青藏、包兰等诸多高铁和国铁的积累,我们今天才能以令人赞叹的节奏交出让祖国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有继承才有发展,欲发展必先创新。
创新,首先是技术的创新。从大漠驼队到大路通途,从钢铁大道到高速铁路,不仅仅是速度的提升,更需要指导思想、设计理念以及建设组织、施工工艺产生质的飞跃。
创新,亦需要精神的创新。面对全球竞争,今天的我们不但要有“铁道兵前无险阻”的豪迈,更需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能为天下先”的智慧。
创新,最基础的离不开素质和能力的创新。通过兰新高铁,我们很欣慰地看到,不管是铁一院这样的设计企业,还是各个工程局这样的项目实施者,都自发地、主动地开展了大量有针对性的科研工作。这让我们在摆脱传统施工企业形象的同时,更具备了“善为天下先”的能力和素质。
而这,才是我们长久发展的不竭动力。







语音读报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