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天国
“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10月15日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优秀作品从何而来?作为建筑企业的广大宣传工作者,或者部分作家在书写通讯和报告文学题材的时候,同样面临着为读者提供什么样的作品的问题。
近几年来,一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一大批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的优秀作品,最大程度地满足了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和谐进步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提升了国民的道德素养,在文艺界和文化市场起到了主导作用。我们施工企业同样如此,涌现出的一大批颂扬全国典型富有正能量的作品,代表了中国铁建在文化领域和宣传领域的正确导向,为全系统注入了新的积极向上、勇于奉献的正能量。但也不可否认,从打开的窗户涌进来的不仅仅是新鲜空气,还有苍蝇。一些良莠不齐的外来文化产品的入侵,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垃圾,对我们的精神世界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侵蚀和思想混乱。诚信危机、社会冷漠、缺乏操守等负面现象,给人们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悲观情绪。甚至少数作家或宣传工作者在推波助澜,生产出的一些快餐文化和充满低级趣味的文化产品充斥网络和文化市场,潜移默化中销蚀着我们健康的灵魂。从根本上看,是那些作家本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偏颇,缺乏一个作家应有的社会道德和对大众的悲悯情怀,也就不可能创作出正能量的作品。
那么,作家们应该如何为社会输送大批的富有正能量的作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诚实守信的民族,来自于孔孟先贤的论述和秉笔直书、拾金不昧、忠厚不欺、言而有信等典故不胜枚举,在此不作累述。众所周知,十年“文革”对传统诚信价值体系的颠覆性破坏,几乎动摇了我们诚信文化的根基。改革开放后,说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实际上精神文明这一手并没有与物质文明同时硬起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普及,少数人为了个人利益,在经济活动和社会交往中,一些人坑蒙拐骗,不择手段。在当下,我们的作家该做什么?是和那些人同流,还是应该勇敢地站出来?我以为,作为思想的先驱者,作家要用三只眼睛看世界,看到常人看不到的潜伏危机,企业的宣传工作者,要看到不良的社会风气对企业建设发展的影响,对那些意欲改变我们民族特性和社会制度以及意识形态的外来文化潮流要要率先觉醒。要用我们经典的传统文化和宣传工具占领人们的思想文化阵地。要用富有正能量的文化产品,置换出他们精神上的灰色地带。用健康的作品告诉国民和企业的广大职工,讲诚信不仅是一个公民基本的道德标准,更是一个国家在世界的道德标签。这是文化或宣传工作者必须具有的时代文化担当。
众所周知,儒家的仁爱不同于佛教的慈悲。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和深厚博大的仁爱正是今天互帮互助、助人为乐和为维护社会利益、人民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源泉。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要创造一种相互关心、相互包容、对周围的一切心存感恩的心态。爱心,是人类最珍贵的情感,最高尚的情操,是人类良知的生动展现,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但是,诸如救人反被讹、见死不敢救、父子反目为仇、公共交通无人让座等等社会丑恶现象,就像附着在我们机体上的疥疮,令人痛苦,无奈。人们都在渴望我们这个社会少点冷漠多点温暖,渴望人与人之间少点戒备多点互助。所以,作家们和宣传工作者不能麻木不仁,要以高度的危机感和社会责任感,拿起笔来鞭笞那些变态的社会现象。但口诛笔伐远远不够,还要善于发现和表赞那些侠肝义胆的热心人,他们身上蕴藏着的“正能量”,正在温暖、改善我们这个社会。要用我们手中的笔,启动正能量,让正气以绝对的优势压倒邪气。通过文艺的形式来转化、温暖那些麻木了的人心;以最真的博大的悲悯情怀去劝化、唤醒那些变异了的人性;以仁者爱人的博大胸怀怀柔天下,让人性的光芒照射到那些阴暗的角落,用强大的正能量震慑假恶丑,使其无处遁逃。
我们这个社会和人民,多么需要朴素、温暖的正能量。作家们和宣传工作者们,一定要肩负起自己在这个时代的责任,用你的作品让人们相信,通过持续不断的传播,正能量一定会辐射到我们的周边,促使人们会越来越信任、善待这个世界,而世界也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作者单位:十七局集团四公司

上一版



语音读报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