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李美华
10月31日,十四局集团“敬业奉献的模范共产党员”刘新来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团一行返回济南。至此,有2000多人现场聆听、历时3个月的10多场报告会圆满结束。
该集团公司领导表示,如此大张旗鼓地宣传刘新来的先进事迹,就是要通过先进典型的引领,让广大员工,特别是年轻一代学习老铁道兵身上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牢记责任,让“铁兵文化”深入人心,进而全面推进企业的“九种文化”建设。
(一)
2014年3月6日,刘新来在他深爱的工地上永远地睡着了。在他生命的最后8天里,集团公司领导催他到北京大医院看病,他却“嘿嘿”一笑:“现在铺架准备好了,等几天转体桥转体成功我就去北京……”
就在他离世的前3天,躺在病床上的刘新来艰难地摘下呼吸面罩,向前来看望他的项目经理王维民询问转体桥的进展情况。
1972年12月参军的刘新来,2009年退出现职岗位后,他谢绝外单位的高薪聘请,在十四局集团各重难点工程上奔波奋战,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刘新来从一名军人到一名企业的干部,42年来如一日,看重责任、顽强拼搏、艰苦朴素、无私奉献,他的事迹感动了成千上万名听众。
“是什么力量让他内退后依然南征北战,激情不减?又是什么力量让他义无反顾,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惦念着企业?”这些疑问在青年员工中引起了很大震动。
“刘老总是几十万铁道兵战士的缩影,是我们的标杆。”“我家和刘总家是邻居,从小到大就没见过他几次,很少回家。作为‘铁二代’,我一定要把他视为榜样。”大家饱含深情,互诉着内心的感受。
榜样的力量无穷,精神的激励不止。刘新来作为践行“铁兵文化”的一面旗帜,深深感染着企业的年轻一代。
(二)
纵横新疆天山中部的阿拉沟,又被称为古丝路的“天山道”。千年历史、大漠狼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山深沟让担负托克逊至乌拉斯台公路施工任务的十四局集团建设者吃尽了苦头。
李玉凤是一名新员工,看到托乌公路的环境,她想打退堂鼓,好多年轻人都想当“逃兵”。
十四局集团组织托乌公路的100多名参建员工,来到新疆托克逊县阿乐惠镇阿拉沟革命烈士陵园,向铁道兵烈士陵墓肃立致哀,敬献花圈。35年前,268名铁道兵烈士为了修建南疆铁路长眠于此。今天修建的托乌公路与南疆铁路并行延伸。
无独有偶,35年前,李玉凤的父亲李倡俭参加了南疆铁路的建设,今天,父辈的责任要在托乌公路续写,她轻轻触摸着年仅十八九岁就离世的英雄墓碑,泪水一次次模糊了双眼。
她说:“缅怀先烈英灵,使我们的心灵受到极大的触动,我一定向父辈学习,向铁道兵学习!”
100多名团员青年在墓碑前庄严宣誓:“吃苦在前,冲锋在先,发扬优良传统,为中国铁建添彩!”
参加扫墓的铁道兵战士庄洪义感慨地说:“参加这次活动,是对逝者的安慰,更是对我们老铁道兵的慰藉。我们的光荣传统没有丢,‘铁兵文化’一定会发扬光大。”
阿拉沟烈士陵园,是教育员工的生动课堂,也是“铁兵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它会随着千年雪山化做丰碑,定格为永恒。成千上万的铁建员工会在大漠雪山创造新的奇迹!
(三)
2013年12月31日,十四局集团在机关多功能厅隆重召开纪念铁道兵改工30周年大会。铁道兵老领导、老战士、“铁二代”代表、集团公司老战士合唱团、夕阳红俱乐部成员等260多人参加了大会。
为了领略铁道兵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会上播放了《记忆1970——纪念成昆铁路通车40周年》纪录片,进一步激发了与会人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我们不能怕苦、怕累,与铁道兵相比,我们的条件太优越了,看了纪录片,使我的心灵受到巨大震撼。”张婷感慨地说。
会上,两名老铁道兵代表发言,深情回忆了自己铁道兵时期的激情岁月,他们认为这种纪念活动是对“铁兵文化”的精彩诠释。
作为“铁二代”代表的徐磊和张燕,结合自己的成长和工作经历,表达了新一代青年员工传承和发扬“铁兵文化”的信心和决心。
集团公司领导在讲话中指出,重温铁道兵光辉历程,纪念铁道兵辉煌业绩,要让“铁兵文化”在传承中光大!
      
 上一版
      



语音读报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